結直腸癌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我國最新的數據顯示,結直腸癌發病率已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第二位。結直腸癌患者逐漸增多,患病後應該如何就診、如何治療呢? 4月17日,中山大學附屬第六醫院腫瘤科鄧艷紅主任通過在線直播的形式,為廣大網友線上科普腸癌診治流程的相關知識,帶領腸癌患者了解如何打贏這場對抗腫瘤的戰爭。
步驟一:找證據做確定
腸癌的常見表現包括便血、大便習慣改變(如便秘、腹瀉、裡急後重)、腸梗阻(如腹脹、腹痛、停止排氣排便)、腹部腫塊、全身症狀(如貧血、消瘦、發熱、無力),一旦發現這些症狀,就需要考慮腸癌的可能性。這時,通過腸鏡進下行活檢,在顯微鏡下找到腸癌的證據,最終明確診斷。
步驟二:找專科醫生做抗癌“指揮官”
一旦通過腸鏡檢查和病理診斷確診腸癌,就需要到胃腸外科/結直腸外科或者腫瘤科,找專科醫生就診。作為腸癌患者抗癌的“指揮官”,他會制定癌症治療方案。在醫生的指揮下,患者可以知曉自己接下來的每一步該做什麼。
步驟三:做檢查了解“敵人”範圍
一般“指揮官”首先會讓患者進行全身檢查,以確定全身腫瘤情況制定治療方案。鄧艷紅主任表示,治療腫瘤不能貿然“作戰”,要先全面地了解“敵人”的範圍和強弱。這時腸癌患者一般需要進行CT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CT檢查)、MRI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PE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掃描(PET-CT檢查)等檢查。當然每種檢查有其獨特的作用:
1、CT檢查:CT檢查是最常用癌症檢查的檢查之一,優點是掃描速度快,密度分辨率高,對病變顯示較為精細,像全身的“偵察機”,進行初始全面檢查。對於腸癌病人,會對腹部、胸部、盆腔等部位進行CT的掃描
2、MRI檢查:核磁共振檢查對於軟組織的分辨率是非常高的,但由於它掃描速度慢、掃描厚度較厚,比較適合固定位置的檢查,比如盆腔、直腸、肝臟等。
3、PET-CT檢查:除了能檢查腫瘤包塊外,還能看清包塊有沒有活性,更精準地了解腫瘤情況,尤其在免疫治療時代,PET-CT也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通過上述檢查,醫生確定獲得患者的TNM臨床分期,分為I期、II期、III期、IV期,從而確認腫瘤的大小位置嚴重程度,確診臨床分期後研究更加適合的治療方案。
步驟四:做檢測了解“敵人”能力
除了上述檢查外,還需要進行基因檢測。對於晚期腫瘤,基因檢測可以給醫生的治療方案提供指導,同時也可以初步判斷這個“敵人”的強弱。雖然基因檢查是最耗費時間的檢測,但是磨刀不誤砍柴功,鄧艷紅教授認為,腸癌患者不管什麼分期,一旦確診腸癌,都建議進行微衛星不穩定性/錯配修復基因檢測。而對於晚期的患者,建議進行KRAS、NRAS、BRAF、HER2的基因檢測。
步驟五:制定抗癌作戰計劃
在對“敵人”的範圍和能力進行充分深入的分析後,專科醫生就能根據患者的情況制定抗癌的“作戰”方案。鄧艷紅主任表示,患者在治療中也存在很多顧慮,但這時應該相信“指揮官”,多聽取醫生的安排,才能更好地打贏抗癌這場仗。
一般情況,如果是I期的腸癌患者,會建議進行外科手術治療;II至III期的患者需要進行多學科討論決定是先手術、或者先化療,或者先放化療;對於IVa的患者同樣需要進行多學科討論,因為這部分患者在初始治療時可能可以直接手術,也可能一開始無法手術,通過藥物治療後達到可以手術的情況;而IVb或IV的患者,則需要進行藥物治療。
目前,腸癌的常見治療手段包括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包括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放療。鄧艷紅主任形像地介紹道,可以通過三大手段來製定綜合的腫瘤治療方案:手術治療像導彈,把腫瘤大本營一擊擊破;藥物治療像輕裝步兵,靈活地殺死殘餘的敵人;放療像重裝陸軍,能作為手術治療的補充。
步驟六:做評估分析階段性成效
在按照“作戰計劃”開展治療後,需要患者進行定期復診,以便醫生明確治療效果和調整治療方案。鄧艷紅主任表示,腸癌I期患者,術後確定病理結果,再確定下步方案;II期、III期、IVa期的患者,若是先手術的患者,需確定手術病理,再確定術後治療方案;先做化療(放化療)的患者,則在實施治療2-3個月後評估是否合適手術;IVb、IVc期的患者,治療2個月後評估是否有手術或者其他局部處理的機會。
步驟七:規律監測,獲得最終勝利
完成前六步的腸癌患者,一些早期的病人可以“短平快”地獲得完全的勝利,但有一些晚期的病人需要打持久戰。
同時腸癌患者也要注意規律的監測病情及定期復查,堅持適當地運動,有助於加速血液循環、提高免疫力、促進康復恢復正常生活,飲食方面,多食用瓜果蔬菜纖維膳食、禁辛辣刺激、易產氣的食物等。
最後,抗癌“腸”路漫漫,同舟共濟,雖遠必達,獲得勝利。
關鍵字:#確診腸癌後應該怎麼辦戰勝腸癌的七個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