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目前所用的單克隆抗體多為鼠源單克隆抗體,應用人體後會產生抗鼠源單克隆抗體的抗體,使其不能反复應用影響了其療效。
免疫導向療法是將具有細胞毒作用的殺傷因子與單克隆抗體偶聯製成“生物導彈”,並利用單抗能特異性結合腫瘤抗原的特性使殺傷因子“導向”集中到腫瘤病灶,殺傷腫瘤細胞。
目前根據所用的殺傷分子的性質不同,腫瘤的導向治療可分為:
1. 放射免疫治療
將高能放射性核素與單克隆抗體連接,可將放射性核素帶至瘤灶殺死腫瘤細胞。
利用特異性抗體作載體,將發射β-或α粒子的放射性核素引向腫瘤抗原部位,實現對瘤體的內照射治療,多為靜脈給藥,也可局部給藥,經過廣泛臨床試用,少數獲得預期效果,但大部分還存在以下一些問題:①因為大多用相關抗原免疫動物獲得多克隆抗體,特異性不高;②抗原的特異性、可變性;③游離抗原的封閉作用;④宿主的免疫原性;⑤網狀內皮系統的飽和性;⑥瘤體攝取放射性標記的抗體量僅佔總注入量的1%,同時大量標記抗體進入骨髓,造成不應有的損害。
2. 抗體導向化學療法
抗腫瘤藥物與單抗通過化學交聯組成的史疫偶聯物,可以將藥物導向腫瘤部位,殺傷腫瘤細胞,常用的有氨甲蝶呤(MTX)、阿黴素等。
3. 免疫毒素療法
將毒素與單克隆抗體相連,製備的免疫毒素對腫瘤細胞有特異性的強殺傷活性。經過臨床應用,單克隆抗體導向療法取得了一定的治療效果,但其存在的某些問題限制其臨床應用和療效提高。
常用的毒素有兩類:一類是植物毒素,包括篦麻籽毒素(RT)、相思子毒素(abrin)、苦瓜毒素(MD)等。另一類是細胞毒素,包括白喉毒素(DT)、綠膿桿菌外毒素(PE)。
臨床實驗中所用的免疫毒素為TP-38具有某些特定蛋白如被稱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的優點,只與腦瘤細胞結合,而不與正常細胞結合。 TP38的腫瘤識別部分具有α轉換生長因子(TGF-α)的分子結構,可與EDFR結合。與腦瘤細胞結合後,免疫毒素分子被帶入細胞,並將細胞殺死。這種毒素由假單胞菌產生,作用非常強,只需一個分子進入細胞即可使其死亡。
目前所用的單克隆抗體多為鼠源單克隆抗體,應用人體後會產生抗鼠源單克隆抗體的抗體,使其不能反复應用影響了其療效。用基因工程的方法,使鼠源抗體人源化可減少這個問題。
關鍵字:#腫瘤免疫導向療法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