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卵巢卵泡膜細胞瘤是起源於卵巢性索間質組織的少見腫瘤,術前診斷正確率較低。
影像報導多單限於CT或MRI方面。本文回顧性分析7例卵巢卵泡膜細胞瘤的CT及MRI影像表現並結合文獻報導如下,旨在進一步提高對本病的認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5年9月~2009年10月經手術病理證實,且臨床、影像資料完整的卵巢卵泡膜細胞瘤患者7例,均為女性,年齡32~76歲,平均53.1歲。 2例無自覺症狀,於體檢時發現;有症狀者5例,表現為盆部漸大、腫塊數年,腹痛、腹脹、月經紊亂及絕經後陰道流血等。 7例均未發現卵巢或子宮其他腫瘤。
1.2 方法
7例均行CT平掃及增強掃描:CT分別為Picker Ultra Z螺旋CT機及GE64排螺旋CT機,掃描重建層厚0.625~8.000 mm,增強掃描造影劑為300 mg/ml的非離子型碘造影劑90~100 ml,2.5~3.0 ml/s團注後掃描,盆腔動脈期延時35~40 s,靜脈期延時90~100 s。掃描範圍自恥骨聯合下緣至髂前上棘水平,其中4例行MRI平掃,掃描機為Philips 0.23T開放型磁共振成像系統,行軸位及矢狀位掃描。掃描範圍:以腫塊為中心,上至腫塊上緣,下至恥骨聯合。
2 結果
2.1 腫瘤的部位、大小及形態、邊緣
單側7例(右側4例,左側3例),直徑最大13.0 cm,最小4.0 cm。圓形、卵圓形5例,不規則、分葉狀2例。與周圍組織分界均較清晰。
2.2 CT表現
平掃:7例腫瘤CT均與子宮肌層相近,CT值39~48 HU,2例較大腫瘤內可見散在小片狀低密度區,7例腫瘤內均未見鈣化灶。增強表現為緩慢漸進性輕度強化,與明顯強化的子宮肌層對比明顯。 2例腫瘤內小片狀低密度區未見強化。
2.3 MR表現
T1WI及T2WI以低信號為主,T2WI內夾有結節狀、絮狀高信號。所有腫塊均無“漩渦徵”及“假包膜徵”,盆腔內和腹股溝區未見腫大淋巴結。
3 討論
3.1 臨床病理特點
卵巢卵泡膜細胞瘤來源於性索間質組織,佔全部卵巢腫瘤的0.5%~1.6%,佔卵巢良性腫瘤的2%,多發生於絕經後婦女。臨床特點為雌激素升高,主要由於腫瘤本身可分泌雌激素,從而導致子宮內膜增生、內膜增生過長、甚至發生子宮內膜癌;部分腫瘤黃素化時可出現男性化表現。部分患者可出現胸、腹腔積液(即麥格綜合徵)及CA125升高,胸、腹腔積液可能是由腫瘤本身滲透或腫瘤刺激腹膜產生,腹腔積液經淋巴結或橫隔至胸腔,因右側橫隔淋巴豐富,故多見右側胸腔積液。腫瘤切除後胸、腹腔積液及女或男性徵可消失。
病理上,典型的卵泡膜細胞瘤瘤細胞大小一致,胞質豐富且富含脂質,瘤細胞由產生膠原的成纖維細胞分隔,間質水腫及黏液樣變比較明顯,有些腫瘤可見局部鈣化。腫瘤由不等量的卵泡膜細胞與纖維細胞組成,有時腫瘤內可出現明顯的黃素化,則稱為黃素化卵泡膜細胞瘤。腫瘤老化時瘤內纖維組織成分增加而形成含有卵泡膜細胞和纖維細胞兩種成分的腫瘤,根據兩種成分所佔的不同比例或結構形態的不同,可分為纖維卵泡膜細胞瘤、卵泡膜纖維瘤、纖維瘤和硬化性間質瘤等幾種亞型。
3.2 CT表現
總結本組影像表現並結合相關報導,筆者認為CT表現:①多為單側附件區中等大小的實性腫塊。本組所見均為單側發生。 ②腫塊呈類圓形或橢圓形,部分有分葉,邊界清。本組圓形、卵圓形5例,分葉狀2例,邊界均較清晰。 ③平掃時腫瘤密度接近或略低於子宮密度,瘤體較小時密度多較均勻;較大者多不均勻。增強後腫塊輕度強化。部分腫瘤內見明顯血管影而實質無明顯強化,這種現象未見於其他卵巢腫瘤,考慮可能與腫瘤較大,需要更多血管提供營養,而腫瘤內部結構緻密,造影劑不能很快彌散有關。部分患者合併有腹腔積液及胸腔積液。 ④部分患者伴子宮內膜增生、內膜增生過長,甚至發生子宮內膜癌。本組患者未出現相關症狀。
關鍵字:#卵巢卵泡膜細胞瘤的CT與MRI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