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州市齊先生(化名),年僅33歲,本該是家裡的頂樑柱,一場突如其來的噩耗壓垮了位年輕人。兩年前,他開始出現雙下肢麻木,當時還以為是腰椎間盤突出,並沒有去醫院治療。今年4月,病情突然加重,出現行走困難、腳踩棉花感,並逐漸出現大小便功能障礙。當地醫院做了MRI才發現,脊柱居然長了一個巨大的腫瘤。腫物的快速增長和逐漸喪失的下肢功能著實困擾著齊先生和他的家人,隨著病情進展,患者下肢肌力已經降至0級,癱瘓狀態,伴有大小便功能障礙。鑑於當地診療條件有限,多方求診無果。當齊先生和家人得知鎮上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有來自廣東省人民醫院的專家,連夜聯繫上。工作隊通過患者影像資料和進一步了解情況後,立即遠程聯繫上廣東省人民醫院骨腫瘤科張余主任和神經外科周東主任,次日就決定接收患者轉院至廣州治療。
入住骨腫瘤科後,首先給予激素衝擊、神經營養及甘露醇脫水治療,患者症狀有所緩解。張余主任對患者進行仔細的查體,憑藉其豐富的臨床經驗結合查體影像學檢查及病史,考慮患者侵襲性血管瘤可能性大,為了證實這一觀點,張余主任邀請影像科吳海軍主任共同探討此病例。吳主任從影像專業角度分析,齊先生的脊柱腫瘤複合侵襲性血管瘤,結合外院穿刺活檢病理結果為血性液體未見明確異型性細胞,考慮診斷為侵襲性血管瘤。明確診斷後張余教授組織全科討論,邀請神經外科、胸外科、麻醉科、介入科、ICU等聯合MDT會診,制定一套最佳治療方案。
“血管瘤出血多,一定要先做術前栓塞,預防術中大出血”張余主任根據腫瘤性質首先請介入科同事協助進行胸椎三節段肋間動脈栓塞,減少術中出血。由於腫瘤非常靠近主動脈,稍有不慎就會有胸腔無法控制的大出血風險,手術難度極高,而且在切除腫瘤的過程中不能損傷到椎管內的脊髓,這無疑為手術操作提出極高的要求。面對這種高難度挑戰,張余主任在嚴密的術前規劃後,制定出與胸外科聯合進行前後路聯合手術的治療策略。
手術分兩期進行,胸外科唐勇醫生先從側臥位用胸腔鏡微創技術從腫瘤前方將腫瘤包膜完整游離,並與主動脈分離出間隙,為腰側後路手術降低風險。兩天后,張余主任率領骨腫瘤科團隊從後路將腫瘤完整游離,切除被腫瘤侵襲三節段椎體,完整切除腫瘤,使用鈦籠植骨重建脊柱穩定性。
一台歷時長達6小時、多學科協力的三節段椎體+腫瘤完全切除手術順利結束。手術室外焦急等待的家屬長舒一氣,心裡的石頭終於落了地。
術後,為患者圍術期平穩過渡,轉入外科重症監護室治療,一天后,患者順利轉回骨腫瘤科普通病房。目前,齊先生的情況正積極好轉,已經順利康復出院,下肢肌力由0級恢復至3級,患者及家屬感到滿意。
脫貧和防返貧是鄉村振興的“重擔子、硬骨頭”,因病致貧是鄉村振興中的難點。廣東省人民醫院作為省級單位代表,第一時間響應鄉村振興戰略要求,於2021年開始往化州市平定鎮派駐鄉村振興幹部,至今已派出兩批共四人。廣東省人民醫院第二批工作隊幹部方燦亮和楊軍在幫扶期間認識到,只有加強農村的健康教育宣傳,提高自我保健意識,有病不能拖、定期做體檢,才能為鄉村振興保駕護航。
(本文圖片由醫院提供)
關鍵字:#下肢無力患者求助駐鎮幹部400公里轉運省醫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