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專家談癌症自然療法。
醫學研究表明,注意保持身體血液的微鹼性,注意食物攝取的多鉀少鈉,可以有效地防治癌症。牛尾盛保博士:血液的酸鹼性我們的血液在正常情況下是稍帶鹼性的,並且由於體內有自動調節酸鹼的能力,縱遇特殊情形也不致有大的變化。健康人的血液,大抵是在PH7.35左右(PH7是中性,7以上是鹼性,7以下是酸性),即使有變化,也不過是小數點以下第二位的數字不同而已。可是人因勞動當然有疲勞,而“疲勞”這件事就生理現像看,也可以說是物質在體內燃燒所生的代謝產物增多的現象;這個“代謝產物”是一種“酸”(叫乳酸及焦性葡萄酸),這種酸一增多,當然血液變得傾向於酸性,即是PH的數字減低。換句話說,疲勞就是血液傾向於酸性的現象,而“消除疲勞”就是使血液恢復微帶鹼性的原狀。一個人在疲勞後能不能迅速使血液恢復微鹼性,決定於體內調節酸鹼能力的強弱;糖尿病人所以常陷於疲倦中:就是體內調節酸鹼能力太弱了,血液常傾向於酸性。所以我們體內必須常儲備充足的調節能力,使血液不容易傾向於酸性,縱有此傾向也能立即恢復過來。在體內擔任調節酸鹼工作的主角是“鈣遊子”,通俗的說,我們體內鈣充足,則調節酸鹼的能力就強。現在大家也常聽說有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但要弄清食物的酸性或鹼性,不是憑食物的酸不酸來決定的,而是決定於食物在體內燃燒後的灰分是呈酸性或鹼性。為了常保體內的鈣遊子充足以調節酸鹼,我們必須多吃含鈣的鹼性食物;鹼性食物的代表有四種:(1)牛乳及乳製品;(2)蔬菜;(3)水果;(4)海藻類。張成國醫師:食物的酸鹼性為什麼人體會由最初的鹼性轉為酸性?除了生活步調失常、承受過多壓力、情緒緊張外,過量攝取酸性食物是最主要的關鍵。我們的飲食中許多都屬於酸性食物,例如:肉類、乳酪製品、蛋、牛油、火腿等。攝取過多的酸性食品,血液會傾向酸性而變得黏稠,不易流到毛細血管的尖端,容易造成手腳或膝蓋的冷寒症以及肩膀僵硬和失眠等症狀。以蛋黃而言,蛋黃會在胃中形成50%的酸性;至於肥豬肉對於心血管疾病和胃腸患者應禁食或少食。各種蔬菜、水果大多屬鹼性,為了防止酸性過多或中和酸性以維持體內的酸鹼平衡,平日宜多吃蔬果。酸鹼比例應為1:3 正常飲食中,酸、鹼性食品的比例以1:3為宜,酸性食品攝取太多,體質容易改變酸性,若有糖尿病、痛風、高血壓等症,也很容易發病,不可不慎。常見酸鹼性食品列舉如下: 強酸性食品:如蛋黃、乳酪、白糖做的西點,或柿子、烏魚子、柴魚等。中酸性食品:火腿、培根、雞肉、鮪魚、豬肉、鰻魚、牛肉、麵包、小麥、奶油、馬肉等。弱酸性食品:白米、落花生、啤酒、油豆腐、海苔、文蛤、章魚、泥鰍等。弱鹼性食品:紅豆、蘿蔔、蘋果、甘藍菜、洋蔥、豆腐等。中鹼性食品:蘿蔔幹、大豆、紅蘿蔔、蕃茄、香蕉、橘子、南瓜、草莓、黃瓜、蛋白、梅干、檸檬、波菜等。強鹼性食品:葡萄、茶葉、葡萄酒、海帶、海帶芽等。強鹼食品可多吃、常吃,尤其天然綠藻富含葉綠素,是很好的鹼性健康食品;若以酒類來說,葡萄酒是較好的選擇,但仍屬酒類,不可過量。雷久南博士:鉀鈉比例與癌症鉀和鈉的攝取量,會影響癌症的發展;鈉在食鹽及味精中很多,鉀在蔬菜及豆類中很豐富,發現者為本院的強生(Jaon)博士。他是一位統計學專家,他將全世界二十個國家的資料作分析,結果發現凡攝取多量鉀的地區,其患癌人數即降低。他又發現凡年齡大者,身體中已有的鉀即易從細胞膜漏出,而一般細胞內含鉀量,常是鈉的十倍,細胞在分裂(增生)的情況下,鉀對鈉比例減少,癌細胞也是如此,細胞受傷時鉀漏出則立刻開始繁殖。所以老年人患癌的機會增加,就是因為細胞鉀的含量減少之故。他更發現某些患慢性疾病的人,細胞中的鉀量如多,則癌病即少些。
關鍵字:#專家談癌症自然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