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對於早期惡性腫瘤的治療基本以外科手術直接切除病灶為主,手術後發熱是惡性腫瘤患者術後常見的並發症之一。
對於早期惡性腫瘤的治療基本以外科手術直接切除病灶為主,手術後發熱是惡性腫瘤患者術後常見的並發症之一。正常情況下,大手術後的頭三天,絕大多數病人會發燒,但體溫一般不超過38.5℃,這是因手術創傷造成的,醫學上叫“吸收熱”。
一般採用溫水或酒精擦身等物理降溫的方法予以解決,不主張用強力退燒藥。如果體溫超過38.5℃,可用冰袋、酒精等物理方法在病人的頭部、頸部、腋下等大血管經過處降溫。
如果病人出現高熱,應該首先考慮其他原因,尋找病因並進行針對性的處理。惡性腫瘤術後發熱的原因:
1、非感染性發熱的主要原因:手術時間長(>2 小時),廣泛組織損傷,術中輸血,藥物過敏,麻醉劑(氟烷或安氟醚)引起的肝中毒等。
2、手術反應熱
多在手術當天或第2天出現,2—4天后恢復正常,體溫通常不超過38.5’E。一般來說手術反應熱的程度和持續時問與手術大小和損傷的程度有關,其機理是人體遭受嚴重傷或手術後誘發一系列複雜的神經一內分泌系統反應和代謝改變,出現皮膚的血管收縮和代謝亢進,過度產熱和氧消耗增加,此外損傷區血液成分及其他組織的分解產物吸收亦引起發熱,即“吸收熱”。老人反應較遲鈍,體溫升高不明顯。凡一般無需特殊治療,常給予支持療法和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考慮並發感染的可能,需仔細查明原因並治療。手術反應熱老人術後出現體溫升高l℃以上或一般術後3 4天仍發熱應等並發症。
3、感染性發熱
感染性發熱的危險因素包括病人體弱、高齡、營養狀況差、糖尿病、吸煙、肥胖、使用免疫抑製藥物或原已存在的感染病灶。手術因素有止血不嚴密、殘留死腔、組織創傷等。擬用的預防性抗生素被忽視也是因素之一。感染性發熱除傷口和其他深部組織感染外,其他常見發熱病因包括肺膨脹不全、肺炎、尿路感染、化服性或非化服性靜脈炎等。
4、癌性發熱
臨床上, 大多數癌性發熱不超過38.9℃, 如果超過此水平, 一般提示感染性因素所致。通常惡性腫瘤發熱無論是發熱的幅度、熱型, 還是持續時限, 均無鮮明的臨床特徵。僅有少數幾種惡性腫瘤具有鮮明的熱型。惡性腫瘤發熱可表現為寒顫繼之急劇發熱, 酷似感染性疾病。心房粘液瘤表現為發熱、暈厥、充血性心衰、外周或肺栓塞、消瘦、肌痛、關節痛和皮疹。
藥物降溫法:
常用的有解熱鎮痛類藥物,糖皮質激素類藥物等。
物理降溫法:
1)酒精擦浴和溫水擦浴:此擦浴法由於操作簡單方便,在家庭和醫院應用很多。
2)冰袋降溫:普通冰袋降溫:冰袋降溫是臨床常用的物理降溫方法,雖經濟實用,但降溫速度較慢,且冰塊有棱角貼敷面積不確實,冰塊的硬度較高,易刺破冰袋,低溫維持時間短,需頻繁更換。
3)10%氯化鈉溶液冰袋降溫: 10%氯化鈉溶液在-18℃呈冰霜狀且低溫時間長,在溶化過程中形態為霜水結合,製成的冰袋鬆軟,接觸體表充分,易於固定,患者感覺舒適。有文獻報導將其應用於惡性腫瘤高熱患者能取得較好療效
關鍵字:#癌症手術後發熱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