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59種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在近20年間躥升了大約50%,惡性腫瘤也由上世紀50年代定位的罕見病、疑難病成為目前的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
中國工程院院士郝希山最近完成的一項報告顯示,59種惡性腫瘤的發病率在近20年間躥升了大約50%,惡性腫瘤也由上世紀50年代定位的罕見病、疑難病成為目前的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
有權威數據表明,1/4—1/3的腫瘤疾病是由環境污染直接引發的,而我們真正需要追問的卻是環境背後的慾望之手。
在魯中某地的一家縣級醫院裡,張子和老人和他的幾個兒女蹲在門診樓外。老人開始覺得身體不舒服已是很久之前的事了,他一向覺得自己的身體還算不錯,一直拖著不願來醫院檢查。而今天拿著剛出來的檢查結果,一家人沉默了。曾經發生在村里其他家庭的悲劇,如今落到了他們的頭上。檢查結果顯示:食道癌晚期。
張子和曾經親眼看到幾個和自己年紀相仿的老哥們儿陸續去世,得的病都是一個名字:癌。 “我們村本來就被外邊的人叫什麼癌症村,連小伙子說個媳婦都難。”張子和說。
村里人很快知道張子和得了“常見病”,大伙的反應頗為平淡。 “這是種麻木,這麼多年來人們哭也哭了,咒也咒了,身邊的親人還是一個個離去。”在縣城教書的王道昆和張子和同村,他如此解釋老家人的平淡。
這個村曾發生過一家五口都患上癌症的事。村里人說:“這些年,只要有人覺得身體不舒服,去醫院一檢查,十有八九是癌症。”在這個1700餘人的村莊里,每年都有十幾人死於癌症。村支書王立業說:“在得病的人裡,大部分都是老年男性。”
就在上世紀80年代初,他們還不知道癌為何物,如今癌症卻像他們的鄰居天天與他們碰面。
在張子和的鄰居趙軍的記憶裡,上世紀80年代初,寬闊的汶水清澈見底,魚蝦很多,洗衣澆地全用河水。
依水而居,曾讓村里人覺得無比的幸運和便利。農忙時節引水澆地,他們在水渠邊挖個口子就能把河水引導到自家地裡。
從1985年開始,大汶河陸續遭受上游工業廢水的污染,河水也開始由清變濁,繼而發黑變臭。 “現在離河近的一些地,連莊稼都不長,引河水灌溉的地,糧食也打得很少。”趙軍說,“後來村里人都陸續開始打井,用井水澆地。”河邊的村子以前挖十幾米就有很好的井水,如今20多米的深井打出的水,依然有很大的異味。
如今在趙軍的眼裡汶水已經死去,它也是得了那種可怕的病症——癌症。 “肯定是它先得了病,再傳給村里人的。”趙軍望著黯然的大汶河說。
起初,一例癌症的出現,並沒有引起村民的注意,然而在1997年,村民趙永明一家5口,3人相繼得同樣的癌症,先後辭世。 “從那之後,村里人才覺得這病有些蹊蹺。”村支書王立業說,“趙永明家的事才讓全村人明白自己的命運跟這個病聯繫了起來。”
面對日益嚴重的污染問題和對癌症的恐懼,很多村民選擇了逃離世代居住的村莊。
在接踵而至的死亡面前,村支書王立業意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他們憑著直覺意識到問題出在水上。
通過調查和跟當地村民的交流,專家分析,大汶河附近村莊的病極可能是由於生態環境的改變而導致的一種特殊的疾病——生態環境病,如水質受到污染導致土壤污染,土壤的污染又直接使蔬菜等食品污染,而通過食物,這些污染物質就會進入人體。
2005年,從當地選取的樣本,經過中國地質科學院的檢測顯示,土壤、蔬菜以及人的毛髮均不同程度受到劇毒元素的污染。其中,小麥中的鉻含量超標1.7倍,白菜中的鉛超標2倍,菠菜中的鎘含量超標達到9倍、鉻含量超標12倍,萵筍葉中的鎘含量超標2倍、鉻含量超標4倍。這些被嚴重污染的糧食蔬菜,已經毫無疑義地成了一種致癌食品。
當地村民拿著這些數據,開始到有關部門投訴上訪,得到的答復是:“大汶河流域廣,對於上游造成的污染,咱這兒的環保部門也沒有辦法。”
三番五次上訪下來,事情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王立業也沒了當初的豪情。不知道是誰把村里的情況向一家媒體捅了出去,他們鎮被“光榮”地曝了光。隨後,鎮裡答應先解決吃水問題,村里每人交70元錢的管道費,水是一方一塊五,從鎮裡引來了自來水。
“鎮裡的自來水是200多米的深井水,水質好。用上自來水以後,癌症的發病率有所下降。但是污染問題依然沒有好轉,每年還是有十幾人死於癌症。”當地一位村民擔心地說。
相似的故事也在汶河其他村落上演著,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一個靠近鐵礦區僅有300餘人的村莊,近幾年因患肝癌、白血病等惡性腫瘤而死亡的村民有15人,他們大多在40—50歲之間。據村醫介紹,村子裡還有20餘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肝病。
關鍵字:#癌症就像鄰居每天來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