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膠質是最為多見的顱內原發惡性腫瘤,目前很難根治,治療的目的在於盡量延長患者生命,保持或提高現有生活質量。手術放療化療,伽瑪刀放療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案。
膠質瘤包括星形細胞瘤(含多形膠質母細胞瘤)、少支膠質細胞瘤、髓母細胞瘤、膠樣囊腫等。其發病率合計約佔顱內腫瘤總數的35~45%左右。
(一)星形細胞瘤分Ⅰ~Ⅵ級。為膠質瘤中最常見的一類。
Ⅰ級者,在成人多在大腦白質浸潤生長,分為原漿型與纖維型兩類。腫瘤組織呈或灰黃色,硬度如橡皮樣,一般無出血壞死,但可呈囊性變,一種為囊內含有瘤結節,另一種為腫瘤內含有囊腫。兒童的星形細胞瘤多位於小腦半球。臨床表現在成人常先有癲癇,逐漸出現癱瘓、失語、精神改變,而後出現顱內壓增高。兒童多先表現為顱內壓增高。 X線片少數可發現腫瘤鈣化影像。
Ⅱ級者屬分化不良的星形細胞瘤,或稱星形分母細胞瘤。這兩型的病程進展較緩。星形細胞瘤Ⅲ~Ⅳ級即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惡性程度高,常見於中年之後,多位於大腦半球,並侵犯基底節與丘腦,血管豐富,易出血,周圍腦組織水腫明顯,從而致病情突然惡化,病程多較短。
治療:較為局限的,如位於額葉前部的星形細胞瘤,可行前額葉包含腫瘤切除。其它部位者,多只能達到腫瘤大部或部分切除,輔以減壓性手術。術後應用放療、免疫化療治療和中醫藥治療。多數病例癒後較差。
(二)少支膠質細胞瘤較少見。
腫瘤偏良性,額葉者居多,臨床上很難與星形細胞瘤Ⅰ、Ⅱ級區別。影像學檢查約70%有腫瘤鈣化斑。治療原則相同。
(三)髓母細胞瘤此瘤惡性程度極高,常見於兒童。
腫瘤多位於小腦蚓部,向第四腦室或小腦半球侵犯。外表呈紫灰色,血運很豐富。腫瘤細胞可向蛛網膜下腔播散,繼發脊髓髓母細胞瘤。臨床表現為顱內壓增高、走路和持物不穩等。手術處理宜盡可能切除腫瘤實體,以恢復腦脊液循環的通暢性,如腫瘤不能切除,需行腦室分流術。術後,常規行放療,此瘤對放療極敏感,近期療效也較好,有長期治癒者。術後要密切觀察有無腫瘤播散.小腦髓母細胞瘤。
(四)室管膜瘤佔膠質瘤的10.1%
常發生於四腦室、側腦室及三腦室,少數位於腦室臨近的腦實質內。腫瘤呈灰紅或灰褐色,邊界清楚,其基底伸向實質內。臨床以顱內壓增高症狀較突出,病人有時出現強迫頭位。手術爭取全部切除腫瘤實體,但位於腦室底部的腫瘤組織有時難以切盡,因為腦室附近有一些屬於生命中樞的神經結構,過多的手術操作,有時將引起嚴重反應,甚至因此發生死亡。
(五)松果體瘤佔膠質瘤的3%
常發於較大的兒童與青年。腫瘤位於松果體即第三腦室後部,易於壓迫導水管引起顱內壓增高症狀。腫瘤壓迫四疊體出現瞳孔散大,光反應遲鈍或消失,兩眼球同向上視與下視運動障礙,稱為四疊體綜合症。還可引起小腦性共濟失調,內分泌症狀有性器官早熟表現的特徵。有時因腫瘤累及三腦室引起植物神經障礙如肢端青紫。
(六)膠樣囊腫
為很少見的一類腫瘤,發生於腦室內。症狀如同其它類型的腦室內腫瘤。
關鍵字:#膠質瘤的伽瑪刀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