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心理健康與防癌
某報曾報導,有一個人在妻子懷孕的同時被確診患癌症。當他得知自己患了絕症之後,只有一個信念:一定要看到自己的孩子出世後再死。他像沒病一樣,照常生活、工作和照料妻子,結果孩子出世後,他的癌症竟自然消失了。當初,人們都認為這是“天方夜譚”,只把它當著閒暇餘話來傳說。然而,近些年的科學研究表明,這很可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不久前,美國癌症協會發布了一項令人欣喜的研究結果:大約有10%的癌症會自然消失,而且極少復發。科學家們認為,至少有十幾種因素可使癌症自然消失,而自我心身鬆馳和進行自我內心想像練習就是其中之一。癌症自然消失的病人大多數性格開朗,喜歡運動。
現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資料表明,癌症的發生與社會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講究心理衛生不僅能有效地預防癌症,還有利於癌症的消退。這無異於在沙漠中發現了一片綠洲,給癌症的防治又增添了一線新的希望。
在心理因素中,關係最密切的是負性生活事件的影響。例如,湖南醫科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的一些學者1987年調查245例癌症住院病人,並以232例住院結核人做對照,發現癌症病人66.9%病前有責性情緒,81.2%病前經歷了生活事件,而對照組分別為15.5%和69.0%,兩者差異顯著,說明生活事件與癌症關係非常密切。
科學家們認為,在癌症的發生中,心理因素起著“活化劑”的作用。他們假設,致癌因素在周圍環境中隨時隨地存在著,正常情況下,由於人體免疫功能的控制,使其不能發生作用。而生活事件這個外因,可通過某種個性特徵的內因,使人產生孤寂、憤怒、悲哀、絕望等負性情緒。當一個人長期處於這種負性情緒狀態下,就會導致神經內分泌活動紊亂,器官功能活動失調,並使機體的免疫能力降低,免疫監視功能減弱,從而影響免疫系統識別和消滅部細胞的監視作用,使癌細胞得以突然地發生增殖。例如,當人處於憤怒狀態時,人體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大量分泌,並與人體“衛士”——血液中的白細胞結合,使白細胞殺滅病菌、清除體內突變的細胞等異物的能力大大減弱,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從而促使潛在的癌細胞轉化。這就是許多人“禍不單行”、遭受精神打擊後又患絕症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防癌工作中,積極開展心理衛生服務,指導人們培養健全的人格,尤其是重視童年期心理衛生,使孩子們能有一個溫馨、和諧的家庭生活環境;幫助具有癌症性格的人認識自己的不良性格和努力改變自己的性格模式、生活方式、學會正確對待生活事件及宣洩自己的不良情緒,增強抵禦癌症侵襲的能力。因而,廣泛進行心理疏導和心理調整,提高人們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項經濟高效的防衛措施,還可起到調節人際關係,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作用。因此,人們應該像重視身體健康一樣去重視心理健康。
關鍵字:#心理健康與防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