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腫瘤熱療這一古老而又新興的治療手段由於其具有別於其它常規治療手段的機制,從而越來越顯示了其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
腫瘤熱療是指用各種方法提高全身和/或腫瘤組織(局部)的溫度,利用熱作用及其繼發效應來治療惡性腫瘤。這是一個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名詞。熟悉它因為幾千年來,在古代,古希臘、埃及、中國和日本都有使用熱水浴治療各種疾病的記載。眾所周知,感染性疾病在發熱後機體會產生免疫。直到在抗生素誕生,熱療一直是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的常用方法。奧地利醫生Jauregg曾給一些病人接種瘧疾患者的血液,造成其瘧疾感染,誘發高熱,用以治療中樞神經系統的梅毒感染,後來此方法成為當時治療中樞神經系統梅毒感染的標準療法,挽救了不少患者的生命。 Jauregg也因此而獲得1927年度諾貝爾醫學及生理學獎。上世紀初用Coley毒素注射使腫瘤患者發熱對部分患者起了治療作用。回顧醫學史記載腫瘤自然消退的病例常發生於細菌感染高熱之後。腫瘤熱療又是一個陌生的詞彙,在眾多教科書中很少見到它。但經歷了默默無聞的百餘年的發展,它已經走上舞台成為一門值得關注的腫瘤治療方法。近年來熱療基礎研究更新了許多概念,填補了一些空白,熱療與免疫、熱療與熱休克蛋白(Hsp)等細胞素的產生、腫瘤特異性抗原等之間的關係正在不斷被揭示。傳統的腫瘤熱療只作為放化療增敏劑的概念已被打破。
1 腫瘤治療潛在的問題
1.1 原發腫瘤手術切除後微轉移瘤生長加速
早在1965年,首次對205例肺轉移瘤切除,但可導致某些病情惡化。另外發現一些患者首次切除肺原發腫瘤後,轉移瘤很快出現。腫瘤可直接產生血管抑素,手術切除腫瘤後血液中的血管抑素迅速消失。原發腫瘤灶可抑制其轉移灶的生長,這種抑製作用隨者原發腫瘤灶的祛除而消失。原發腫瘤切除後,其轉移腫瘤灶內的血管生成增加,腫瘤細胞生長指數提高,腫瘤細胞凋亡減少。應用PC-3前列腺癌細胞也證實原發腫瘤灶可抑制其遠處轉移灶的生長,而且這種抑製作用會隨著原發腫瘤灶的增大而增強,手術祛除原發腫瘤後可使這種抑製作用逆轉。
1.2 原發腫瘤放療後轉移瘤生長加速
實驗證實,原發Lewis肺癌細胞(LLC-LM)能產生血管抑素,用放療方法祛除小鼠局部Lewis肺癌,實驗18天后處死小鼠,可觀察到其休眠狀態的肺轉移瘤生長加速。應用纖維肉瘤細胞T241進行同樣方法的試驗也得到了同樣的結論。同樣的實驗結論也被其他作者證實。眾多的研究發現包括鼻咽癌組織在內的多種腫瘤組織及血液中具有VEGF過度表達,有淋巴結轉移者要高於無轉移者且遠處轉移者要高於局部轉移者,表明VEGF在腫瘤的淋巴和遠處轉移中起重要作用。 Gorski等發現放療可增加腫瘤內的VEGFmRNA的水平,提示這些血管生成促進因子可能在原發瘤對轉移瘤的作用中發揮作用。
以上事實表明需要一種新的治療方法來多方位控制這種“腫瘤祛除後效應”。近年來有關輔助化療與手術、放療的綜合治療,對控制微小轉移和已存在的轉移病變顯示了一定的效果,但眾所周知,惡性腫瘤即使在得到完全緩解的情況下,機體內仍有104個腫瘤細胞,另外,腫瘤化療存在一定的毒副作用尤其是對免疫功能的損害,如何消滅這些殘留的腫瘤細胞和重建機體的免疫功能從而有效阻斷腫瘤的複發轉移是目前腫瘤治療的難題。近年來隨著腫瘤熱療物理學、生物學等基礎研究的不斷深入。腫瘤熱療這一古老而又新興的治療手段由於其具有別於其它常規治療手段的機制,越來越顯示了其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
2 腫瘤熱療基礎理論研究的進展
2.1 熱療增強腫瘤化療的治療效果
熱療時,擴張腫瘤內部的血管,加速血液循環,增加腫瘤組織內部化療藥的濃度;催化藥物與癌細胞DNA的加和反應, 提高化療療效;還通過抑制DNA修復和多藥耐藥性P-糖蛋白的表達,來增加癌細胞對化療藥的敏感性、減少或逆轉腫瘤耐藥性的發生。
2.2 熱療與放療具有增效和互補作用
處於S期(DNA合成期)的腫瘤細胞對放射治療抗拒,不易被射線殺滅,而高溫對S期細胞的殺滅作用特別明顯,從而使熱療和放療的療效得到很好的相互補充。腫瘤中心部位的乏氧癌細胞對放療往往不敏感。全身熱療擴張腫瘤內部血管,促進腫瘤血液循環,降低腫瘤組織乏氧細胞比率,因而可以增強放射治療的療效這是大家皆知的。熱療還可以通過阻礙VEGF調節達到增強放療療效,這已在小鼠實驗中得到證實。
2.3 熱療的骨髓保護作用可減少放化療毒性
熱療可以刺激外周血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和IL-1β、IL-6、IL-8、TNF-α升高;以及刺激骨髓內粒細胞-單核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3增加。 G-CSF、GM-CSF、IL-1β、IL-3、IL-6可以促進骨髓造血幹。
關鍵字:#腫瘤熱療與綜合治療理論基礎研究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