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致癌因素很多,包括環境因素,因素因素等等,但是很多種病情不能引起平時的小問題二忽略。
誤區一: 低估酒精的致癌作用
該項包括29個國家、29925名成年參與者的國際性調查顯示,在高收入國家(美國、英國、澳大利亞、以色列等),人們往往低估酒精的致癌作用,有42%的人認為飲酒不增加癌症危險。與此相比,低收入國家(肯尼亞和尼日利亞)中15%的人和中等收入國家(中國、黎巴嫩、烏克蘭、多米尼加共和國、墨西哥等)中26%的人持相似觀點。在高收入國家,59%的人認為蔬菜水果攝入不足比過量飲酒更危險。而事實上,研究結果顯示,蔬菜水果的保護作用不及酒精的危害作用。
誤區二: 精神壓力和空氣污染的危害作用被誇大
在高收入國家,57%的人認為精神壓力的致癌作用比酒精強,78%的人認為空氣污染是比酒精更強的致癌危險因素。而實際上,並沒有證據顯示精神壓力是癌症的危險因素;空氣污染與過量飲酒相比,也只是一個較弱的危險因素。
誤區三:癌症=絕症
在中、低收入國家,人們對癌症的看法更加悲觀。在低收入國家,48%的人認為癌症沒有什麼治療辦法,患癌症就等同於被判死刑。在中等收入國家,39%的人持相同看法。與之相比,高收入國家中僅17%的人有此看法。
這種錯誤的看法可能影響到人們參與癌症篩查的積極性,從而不利於癌症的早期發現和治療。
誤區四:治療癌症是醫生的事
在低收入國家,75%的人認為在製定治療癌症的方案時全都是醫生說了算,僅8%的人同意患者應該與醫生一起做決定。與之相比,經濟發達國家中72%的人認同患者與醫生共同決定的模式。
總結:行為因素危險被低估
UICC候任主席希爾(Hill)認為,上述結果反映了人們對癌症的認識尚存在許多誤區。人們低估了行為因素(過量飲酒、肥胖)的危險,誇大了環境因素(壓力、空氣污染等)的致癌作用,這對今後開展癌症相關教育很有啟發。相關人士還應該加強對行為危險因素的宣傳,促使人們意識到改變生活方式對降低癌症危險的重要性。
該研究還反映出,許多人低估了自己在癌症防治中的主觀能動性。癌症的篩查、治療都需要患者的配合,加強這方面的宣傳將鼓勵更多患者積極參與到癌症防治項目中,從而有利於降低癌症的發病率和死亡率。
最後,該研究反映了不同經濟狀況國家居民對癌症的認識差異,這將有利於各國有針對性地設計適合其國情的癌症防治教育計劃。
措施一:宣傳“酒精、煙草致癌”
綜觀我國大城市和農村地區、經濟較發達的沿海開放城市和中西部地區不同經濟收入的人群,通過這幾年的健康宣教,人們已普遍認識到酒精、煙草的危害,但是依然有相當比例的人把喝酒當作一種嗜好,把吸煙當作一種氣派,甚至提出了喝酒、吸煙照樣長壽的悖論。
措施二:鼓勵控制行為因素
精神壓力與環境污染等雖然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但是其與癌症的相關性尚未被證實。因此,專家提議人們加強對已經證實的危險因素的控制。
措施三:轉變理念
癌症的篩查和早期診斷對治療都很有幫助。不少癌症,等發現時已屬晚期,往往連動手術的機會都沒有。這些年城鄉醫保都在不同程度地開展早期篩查,納入免費體檢項目,但真正要做到早期發現和治療癌症,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
CSCO執行委員會主任委員、哈爾濱血液病腫瘤研究所馬軍教授說,長期使癌症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質量、與腫瘤“和平共處”的概念已經越來越為廣大臨床醫師和患者接受。
措施四:重視患者的心態
城鄉低收入的人群和貧困人口普遍認為,一旦患上癌症就應完全依賴醫師,聽從醫囑。文化層次高、經濟收入較高的人群,會與醫生一起商量與探討,制定最佳治療方案。這部分人群還會主動參加健康教育,主動接受腫瘤治療的前沿知識,而且會調整自己的心態,對腫瘤既重視又藐視。往往是患者的心態擺正了、思想樂觀了,再加上科學規範的治療,使患者的病情穩定,或帶病延長了生命,並且保證了生活質量。
關鍵字:#別低估了致癌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