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胰腺癌化療的方式和效果-抗癌健康網-中國一流的癌症腫瘤交流平台
胰腺癌的化療效果長期以來並沒有引起臨床醫生的足夠重視。與其他腫瘤相比,胰腺癌的化療效果不能令人滿意,這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由於腫瘤的生物學特性,對化療不夠敏感,同時在研究中沒有理想的觀察指標,因此臨床醫生往往對此興趣不大。另一方面胰腺癌病人常常表現為噁心、嘔吐、厭食、體重減輕和吸收不良,因此很難耐受系統的化療。
1. 姑息於術後的常規化療
(1)術後全身化療: 晚期膜腺癌可在膽腸吻合、胃腸吻合等姑息性於術後進行化療,但療效非常有限; 腫瘤切除後的聯合化療效果無疑好於單劑化療,但對於晚期膜腺癌患者是選擇聯合化療還是選擇比較柔和的單劑化療,要結合患者情況具體分析,儘管單劑化療效果不很理想,並非全然無效。最近有人使用健擇( gemcitabine) 對43 例有轉移或局部大血管浸潤的膜腺癌病例進行治療,其中36 例血中CA19-9 下降, 中位生存期比對照組明顯延長(268 天: 110 天,P<O.01) 。 David 報導的一組病例,使用聯合化療基本也達到了控制病情的目的,但其明顯的副作用使20% 以上的患者中途退出治療。近年來臨床報導較理想的是區域性化療,對沒有條件做區域性化療的地方,是否對患者進行常規的經靜脈化療,不僅要根據醫生的臨床經驗,還應考慮到患者的身體條件和醫療環境,選擇適當的藥物製訂比較柔和的化療方案,可能對延遲腫瘤的發展有一定的好處。總之,對晚期病例姑息性於術後的常規化療的有效性尚缺乏大樣本臨床報導,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2)姑息性於術後的區域性化療
由於全身化療對膜腺癌的治療效果不理想,且隨藥量增加毒副作用也增強,多數患者難以耐受,因此,開始嘗試經膜腺的主要供血動脈,給予大劑量、高濃度的化療藥物,進行膜腺癌的區域性化療。區域性化療是近年來臨床研究的熱點之一,方法有經胃網膜右動脈、腹腔動脈置管皮下埋供藥裝置或術中一次性大劑量注入化療藥物; 也有經皮股動脈穿刺腹腔動脈( 或其他膜腺營養動脈或插入肝動脈治療轉移灶) 置管一次性注入化療藥物等方法; 也有對腹腔廣泛轉移的患者皮下埋設腹腔化療供藥裝置治療的報導。無論是動物實驗還是對人膜腺癌切除標本的研究, 都顯示了瘤內的藥物濃度極高。然而,從目前的臨床報導看,雖然單純的區域性化療的療效稍好於全身系統化療,但並未達到更理想的效果,而其最大的優點是全身副作用不明顯,故在臨床上可以慎用。
(3)姑息於術後的聯合化療
聯合化療已在多種惡性腫瘤治療中獲得一定效果。廣泛使用的聯合化療方案一般是以5-FU 和MMC 為基礎的三聯或四聯用藥,其中最常用的有5-FU (600mg/m2)、 MMC(1Omg/m2) 聯合ADM (30mg/m2) 的FAM 方案以及5-FU、MMC 聯合鏈腮黴素。 (1mg/m2 )的SMF方案,有文獻報導它們的反應率分別高達40% 和34% 。另外5-FU、MMC、ADM 聯合鏈腮黴素(FAM-S方案) 用藥的反應率也可達到48%。 Palmer 等對晚期膜腺癌患者22 例實施FAM 聯合化療方案,結果與未接受聯合化療的21 例患者相比, 平均生存時間由15 周延長至33 週(P<O.01)。另有文獻報導,聯合應用5-FU 與卡鈾( cisplatin)、甲酷四氫葉酸( leucovorin, LV)、α干擾素(alpha interferon)等藥物及放射療法治療,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Sporn 等聯合使用5-FU、卡鉛、LV 和a-2b-干擾素對16 例患者進行了治療,其中獲得部分緩解6 例,佔38%, 平均生存時間為8 個月。 Auerbach 等研究發現靜脈持續灌注5-FU 聯合卡鉛能延長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22 週) 和1 年生存率(13%),而且毒副作用較小。
2.胰腺癌全身化療
化療雖是最傳統的抗癌療法之一,但副作用大,患者往往不願意接受,加之膜腺癌癌細胞對化療藥物不敏感,膜腺癌患者多有上消化道症狀存在,使用全身聯合化療後不良反應更加明顯,故到目前為止,多數學者認為,對膜腺癌患者可用全身化療,但效果均不理想。單一化療可採用5-FU 、 MMC 等,但效果差,有人報導其敏感性僅為20% 左右,瑞典健康治療技術評估協會對幾種類型的腫瘤化療的總體效果進行了治療研究,其中對膜腺癌採用10 個化療隨機研究和18 個未進行化療的隨機研究,對其中1404 例患者進行了評估,其結論可以概括為: 沒有任何可信的證據顯示化療對膜腺癌患者有任何益處,對膜腺癌患者進行常規的化療是不應該的,對有局部轉移的膜腺癌患者進行化療同樣無任何益處。
關鍵字:#胰腺癌化療的方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