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癌症與心裡健康
目前已有人確認癌症是一種心身疾病,近年來心理免疫學的發展更為之提供科學的依據。
一、癌症發生髮展中的心理社會因素
(一)個性因素與癌症
自古以來,就有人注意到癌症發生與個性有關。早在公元二世紀Galen就觀察到抑鬱的婦女較性格開朗者易得乳癌。以後的許多研究中提到癌症患者的心理特徵有“反應遲緩、不大表露感情、與父母感情較冷淡”;“抑鬱加抽煙易得肺癌”;“乳癌患者往往是怒氣難以自製而又被壓抑著”;“孤獨、無助並處於絕望等情緒憂傷可使白血病及何杰金氏病發展”。
我國的惡性腫瘤以消化道為主,胃癌最為常見。據1980年的資料,胃癌死亡率佔癌症總死亡率的23.03%,近年的研究表明,飲食因素及精神因素(社會心理因素)是胃癌的高危因素。據全國胃癌綜合考察流行病學組(1981)指出,與胃癌相關密切的社會心理因素有:①性格特點:社會內向、抑鬱、不靈活性;②生活事件:青少年時期或早期的精神創傷。張宗衛、郭艷容(1986)用自製的腫瘤流行病學研究量表測得,抑鬱和不靈活的個性在胃癌的發生中有一定的意義(與健康對照組相比),但與其他癌症對照組相比則無顯著差異,說明心理社會因素在癌症發生中具有普遍意義。北京城區調查表明,“好生悶氣”居胃癌各類危險因素之首。
(二)生活事件與癌症
Miller(1977)在一篇綜述中指出:①在200餘篇涉及人格、情緒、應激對癌症關係的文獻中,結論均為肯定其間的聯繫;②臨床經驗表明,確信自己癌症診斷者,往往預後較差,而對診斷持懷疑態度者常較好;③臨床上有些長期存活(15~20年)後突然復發,其原因均為在復發前6~18個月內有嚴重的情緒應激;④乳癌與無法解決的悲哀有關;⑤對1,400對配偶作癌症發病調查表明,配偶一方患癌或死於癌症的心理應激可引起另一方患癌(當然還應考慮“共同環境”因素的參與)。
對比血液化學與心理學的變數之間的關係發現,血液化學可提供疾病的近期信息,而心理學變數對癌症的預後有關(Achterberg等,1977)。修女的乳癌發生率高於其他婦女(其他部位癌症發病無顯著差異),這符合獨身婦女乳癌發生率高於婚配婦女的事實。年齡起過40歲的修女,其乳癌發生率甚至超過獨身對照人群。修女乳癌發生率較對照組為早。在45~49歲期間有一“突變”性增加,較消化道癌的“突變”早5年。
關鍵字:#癌症與心裡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