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部分患者化療時可引起胃腸道反應,往往給病人帶來一定程度的痛苦。嚴重的嘔吐可導致脫水、電解質失衡、衰弱和體重減輕
部分患者化療時可引起胃腸道反應,往往給病人帶來一定程度的痛苦。嚴重的嘔吐可導致脫水、電解質失衡、衰弱和體重減輕,患者往往提出減少用藥劑量,改變用藥方式,甚至拒絕化療。化療藥物引起的噁心、嘔吐較為常見,醫生一般都會採取預防措施。常見化療藥物中易引起嘔吐的有:順鉑、氮烯、咪胺、放線菌素D、氮芥、環磷酰胺、卡鉑、環己亞硝脲、阿黴素、柔紅黴素、阿糖胞苷、長春花鹼、絲裂黴素、CP-16、博來黴素、氨甲喋呤、氟尿嘧啶等。對於一個以往在其他情況下易產生噁心、嘔吐的人來說,最好在用藥前半小時先用止吐藥,一般用滅吐靈、冬眠靈或地塞米松等。目前應用較為廣泛還有樞复寧和康泉,可使80%以上病人的嘔吐被控制,且樞复寧不會發生椎體外症狀。氮芥等藥口服時,同時服用碳酸氫鈉藥藥片可減輕噁心。噁心、嘔吐不能避免時,患者應當正確對待,通過分散注意力或以頑強的意志配合醫療渡過反應期,盡量避免開成條件反射,以致一想到化療就會感到噁心、嘔吐。少數患者使用化療後大便次數增多,嚴重者可頻繁腹瀉。最常引起腹瀉的化療藥物有阿糖胞苷、氟尿嘧啶、氮雜胞苷、氨甲喋呤、氯甲丙脒腙和亞硝脲類等。一般用收斂劑(如次碳酸鉍和鴉片酊)可控制症狀,如果大便次數一日5次以上,或者有血性腹瀉時應當及時停用藥物。要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應進少渣含蛋白質、鉀和高熱量食物,補充水分(3000毫升/日)。許多抗癌藥,如烷化類、抗代謝類、生物鹼類等,均可能引起口腔、食管、胃腸粘膜炎症或潰瘍,導致疼痛和進食減少。嚴重的可引起粘膜剝脫性腸炎,危及生命。預防的方法是:對可能發生潰瘍的患者事先採集口腔細菌進行培養並作藥物敏感試驗。一般來說,口腔酸鹼度如偏酸性的易發生黴菌感染,可用2%蘇打水嗽口。如偏鹼性,則易引起細菌感染,可採用朵貝爾液嗽口或口服鏈黴素、慶大、新黴素腸道不吸收的抗生素。當發生口腔潰瘍時應加強口腔衛生及口腔護理,用口腔科使用的加壓沖洗器沖洗口腔。疼痛劇烈時,用2%利多卡因混懸液有一定效果。潰瘍已經開成時可在潰瘍面上塗佈錫類散或金黴素甘油。同時,進食上要避免過熱、過冷或辛辣等刺激食物。
關鍵字:#化療引起消化道反應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