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人參文化
人參是大自然賜給人類的神奇植物,但由於第四紀冰川的到來,氣候巨變,許多動植物滅絕,僅有少數孑遺生物倖存下來,人參局限於北緯41度至42度之間的長白山等少數地區,使人參變得格外珍稀寶貴。
中國是發現和利用人參最早的國家,公認的有數千年曆史,傳說吃人參可起死回生,延年益壽,這都不是憑空編造、神化人參,而是古今中外諸多醫學專家實踐的結晶。
古籍《續名醫類案》中記載:“一嫗年七旬,傷寒……昏沉,口不能言,眼不能開,氣微欲絕。與人參五錢,煎渣服之,頓愈……”從這段簡短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人參起死回生的功效。宋代《太平御覽•異苑》中記載:“人參,一名土精,生上黨者佳。人形皆具,能作兒啼。昔者有人掘之,始下數鏵,使聞土中人呻聲。尋音而取,果得一頭,長二尺許,四體畢備,而發有損缺處,將是掘傷所以呻也……”這是比較早的有情節的人參傳說故事,是人參文化現象的雛形。
由於人參的神奇功效和古人對其敬仰的態度,在民間百姓中,口耳相傳,誕生了許多優美的人參故事;文人墨客為此創作了大量的詩篇。這是幾千年人參文化史兩大主流。
比較早的人參詩是南朝梁代道教思想家、醫學家陶弘景《名醫別錄》中記載的“三丫五葉,背陽向陰,欲來求我,椴樹相尋”。後來歷代文人墨客、帝王將相以人參為題材做詩的越來越多,如錢起、陸龜蒙、段成式、蘇東坡、謝翱以及乾隆皇帝等,都創作了人參詩篇並流傳下來,成為難得的文化遺產。
到了近代,民間流傳的人參故事、人參歌謠影響日漸擴大,在長白山區,幾乎家喻戶曉。
放山人及放山人家屬創作的人參歌謠也有很大研究價值。如:
挖參苦,挖參苦,
怕碰上狼和虎。
挖參苦,挖參苦,
餓了沒米把粥煮……
又如:
八月裡來野花鮮,
情郎採參進深山。
八月裡來雨連綿,
情郎採參好可憐!
八月十五月兒圓,
情郎在外想壞咱。
20世紀60年代,撫松縣文藝工作者蒐集整理編輯了一部《長白山人參故事》由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在全國乃至世界一些國家產生影響,德國學者付瑪瑞、法國留學生葛芳芝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幹事長千葉皋弘先生親率日本文化考察團先後到中國到人參之鄉撫松縣考察,交流長白山人參文化,使人參文化走向世界。
20世紀80年代,參鄉撫松文化工作者提出了“人參文化”的理論概念,並發表了相關論文,立即得到省內外專家的積極響應,新文化報、上海文化藝術週報、中國文化報相繼發表人參文化論文,吉林電視台拍攝了《人參文化》電視片,有關著作陸續出版,撫松縣還成立了人參文化研究會,掀起了研討人參文化的高潮。
1987年秋,撫松縣開始組織舉辦一年一度的中國撫松長白山人參節,開展文化活動和經貿活動。人參節,是人參文化的集中體現。隨著人們對人參價值的深入認識,人參文化現象將會方興未艾。
關鍵字:#中國人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