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營養不良在癌患中是常會遇到的問題,它對病者的生存質量、存活期、經濟負擔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可以產生嚴重的後果。
營養不良在癌患中是常會遇到的問題,它對病者的生存質量、存活期、經濟負擔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可以產生嚴重的後果。那麼癌症病人到底怎麼吃最健康呢?綜合古今中外的抗癌理論與臨床經驗,下列飲食原則與建議具有相當可靠性,值得你參考採行:
(一)常吃鹼性食物
多數人都知道食物的酸性、鹼性與生男育女有密切關係,其實食物的性味也與身體的免疫力、抵抗力有關:常吃鹼性食物,使體質呈鹼性,比較不會受到外來病毒的侵擾,自身的細胞也不易惡變;反之,酸性食物吃得多,除了容易有尿酸高等毛病外,體力(持久力)也會比較差。
食物的酸性、鹼性,是以食物在體內消化、燃燒後的物質所含元素的酸鹼性多寡而定。最簡單的分法是:蔬菜、水果、豆類(甜豆除外)、小米、海藻類(紫菜除外)都屬於鹼性;而海產類、肉類、蛋類、酒類,及米、麥片、花生、豆腐(油炸)、蘆筍屬於酸性。乳製品(牛乳、羊乳)則屬於中性食品。
日常生活中,以保持鹼性食品佔80%,酸性食品佔20%較能增強身體免疫力,防範疾病上身,同樣也能預防細胞惡變成癌。
(二)鼓勵素食和生食
前面說過,食物可粗分為酸鹼性,一般鹼性食物又以蔬菜、水果居多。換句話說,常吃素食的鈉鉀平衡功效大。而素食之中,又以生食為佳,因為過熱會失去原有的養分,經過添加處理後,非自然的方式也會改變食物的原性、原味、原狀,某些抗熱性弱的物質更會因此破壞或流失,如食物中的維他命A、B、D和E,碰到熱後即會消失一部分;維他命c在蔬果中含量最豐,但切開後泡水會流失一部分,若煮熟,消失更多;譬如高麗菜煮熟後,維他命C只剩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菠菜、空心菜只剩四十分之一。
美國癌症研究院在1992年9月提出“5 A Day”的口號,意思是說一天至少要吃五份生菜沙拉,他們認為生鮮蔬果可以防癌。
荷蘭國家流行病學會的癌症部門主管梅思佩塔也指出,生鮮蔬果確是減少罹癌的飲食法門。因為生食可以攝取到完整營養素,並用以清除體內毒素,加速惡變細胞分解,隨血液排泄掉,更可讓細胞獲得充足的養分,不致老化或變異。
美國德州州立大學癌症研究中心在最近的一項研究中發現,“豆芽菜”的防癌功效值得肯定。他們將癌細胞放在豆芽萃取液中觀察,發現99%的癌細胞無法生長;若換成煮熟後的液體,則迅速繁殖。可見豆芽菜生吃確有效用。
除了豆芽之外,小麥草等綠色植物,其他蔬菜、水果、種子類等都是鹼性食品,都有防癌作用。
不過,目前由於農藥和化學肥料使用普遍,有時也會殘留在生鮮蔬果之上,民眾很難攝取到真正自然食物,因此建議選擇有機栽培、無污染的種類,最起碼徹底洗乾淨,而且不要偏好某種蔬菜,惟有均衡攝取才可見效。
當然,除了生食之外,若能配合其他飲食控制,效果更佳。譬如歐共體國家曾公佈,大約50%一60%的胃癌患者,若配合少吃鹽和醃製食物;30%~40%的大腸直腸癌患者配合少吃動物性脂肪(肉類);9%~17%的肺癌患者,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的乳腺癌患者配合少吃高脂肪葷食,再常吃生鮮蔬果,都有防治作用。換句話說,差不多四分之一的主要癌症都可藉助改變飲食習慣加以預防。
(三)少鐵多鈣
美國一項新的研究顯示,攝取過多的鐵質可能增加男性罹癌的危險。此項研究顯示,男性體內鐵質一旦比平均含量多10%,罹癌的機會就開始上升,而且從腸癌到肝癌都有可能。芬蘭的一項研究報告也有類似結論。
排除體內過多鐵質的惟一方法就是“流血”。專家建議男性以“捐血”來實現平衡體內鐵質的目的;女性因為每次月經都會流失一些鐵質,所以比較不用擔心。然而,鐵為人體不可或缺的礦物質,一旦不足即可能引起貧血或反應遲鈍等毛病,若有這些現象,仍應適度補充。
另外,大家都知道鈣質是人體骨骼與牙齒的主要成分,也是細胞製造過程中的重要物質。實驗發現,當細胞外的鈣濃度降低時,正常細胞的增生即受到抑制,癌細胞則逐漸繁殖。鈣濃度足夠時,上皮角質細胞、支氣管、乳房、胃、胰臟、大腸與食道等上皮癌細胞及分化不良的細胞,皆受到抑制。
中國大陸的一項流行病學調查發現,飲食中鈣攝取量低的民眾(每日300—500毫克),罹患食道癌的機率比較高。不過攝取太多的鈣又會影響正常的生理機能,如腎臟易鈣化、結石等。實驗也發現,當鈣幾乎不存在時,癌細胞的增殖一樣明顯下降,何況還有不受鈣濃度影響的癌細胞。究竟鈣在抑制癌細胞生長上的機理如何,目前仍無定論。已經確定的是每天攝取適量的鈣,對身體是有益無害的。
目前台灣地區的民眾每日平均的鈣攝取量為500毫克左右,比台灣衛生署所定的600毫克低。為了保健與防癌,大家平時應多喝牛奶,常吃小魚乾、蛤、牡蠣等食物。
關鍵字:#癌症病人怎麼吃最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