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經大量臨床經驗總結出,癌腫病者求治的積極性是提高治療療效,減少復發轉移、延長生命的關鍵。凡是得了癌症的病人,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事實上你已經處在和癌症作鬥爭的第一線。
經大量臨床經驗總結出,癌腫病者求治的積極性是提高治療療效,減少復發轉移、延長生命的關鍵。凡是得了癌症的病人,不管你是否意識到,事實上你已經處在和癌症作鬥爭的第一線。每時每刻都在和癌症進行著殊死的搏鬥,所以,癌患者求治的積極性就變成抗衡癌症的原動力。
“不靠神仙皇帝,全靠自己求自己”,西醫、中醫等多方面的治療,以及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思想情緒,都需要患者自己統籌、調整、決策,在這個意義上,癌患者就具有雙重職責,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癌患者應本著這種積極求治的精神,經常和許多患不同型癌症的病友們接觸、聯繫、交流、互相參謀、激勵、借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從而獲得戰勝癌症的信心。
一些患者一旦聽說自己得了癌症,認為是”不治之症”,拒絕治療,還有一些病人雖然接受了治療,但配合不主動,常常不按醫師的要求進行定期檢查治療,結果病變復發,或貽誤治療時機遺恨終生。
癌症治療效果很好,存活時間長的,大都是在專門從事癌症治療的醫務人員努力下,病人積極配合,雙方合作默契,共同努力的結果。
研究顯示,在應對患癌症帶來的壓力上,白種人的表現要強於黃種人。
這項研究是由英國萊斯特大學進行的。研究人員考察了200多名英國人是如何應對癌症的。這200多人中,既有白種人,也有亞裔黃種人。
結果顯示,亞裔黃種人應對癌症的最常見方法就是乾脆否認自己患病。
而白種人更傾向於不考慮太多自己的病症,這能減少病人的焦慮和精神消沉。
在接受研究的亞裔黃種人中,大約有半數表示,即使醫生已經告訴了他們患病真相,他們也已經同意進行癌症治療,但他們還是不願相信自己已經患癌。
相比之下,只有約三分之一的白種人表示有同樣的想法。
研究發現,無論屬於什麼人種,從心理上否認自己患癌,都會導致精神消沉。
該研究採用發放問卷的方法,根據患者對標準問題的回答進行打分,從而判斷他們到底有多消沉。
英國癌症研究協會的勞說:”在這次研究中,我們發現,患了癌症的亞裔黃種人對於癌症治療的態度不夠健康,這經常會導致他們比較消沉,而白人患者似乎能更好地應對,對未來也更樂觀。”
另一位研究人員塞蒙特博士則說:”亞裔黃種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後,好像更容易受到心理上的打擊。”
不過他表示,他們還將在更大的人群範圍內繼續進行研究,看看是否白種人和亞裔黃種人對癌症的理解不一樣。
現在可以說是“談癌色變”的時代,甚至有人說多數癌症患者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嚇死的,所以讓患者樹立積極的心態,注射一支“心理疫苗”是戰勝病魔最重要的武器。
被嚇死緣於不了解
人們對癌症到底有多恐懼?10個人9個怕癌症,這和人們目前對癌症的認識依然不足、不客觀有關。在“被嚇死”的癌症患者中,很多是老年患者,因為他們年輕時,癌症確實是公認的絕症。這些患者一旦被確診為癌症,即使生理上還沒有達到致死的程度,心理防線先崩潰了,身體也隨之垮了。其實,即使是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中青年人,也因為對現今癌症的治療水平不了解,依然對癌症有著根深蒂固的恐懼心理。
過度關愛增加恐慌
專家還指出,影視作品也對癌症的“死亡面孔”起了渲染作用。在影視作品裡,主人公不幸患上癌症的遭遇往往被渲染得十分淒慘,這也在潛移默化里加重了人們對癌症的恐懼。久而久之,公眾就有了這樣的印象,似乎患了癌症是非死不可的。
此外,癌症患者的家屬對於患者“被嚇死”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過度關愛對癌症患者來說可不是好事。專家指出,長輩診斷為癌症,子女甚至是漂洋過海來探望,結果患者認定自己已經病入膏肓,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加了不必要的心理恐慌,本來通過治療可以延長壽命的,但卻被“嚇死”了。
專家還指出,我國死亡教育的不足和很多癌症患者“被嚇死”也有一定關係,如在西方國家,對死亡的教育是很重視的,但在我國人們習慣只說生不說死,其實生和死是人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如果能夠像面對生一樣來面對死亡,人對腫瘤的恐懼就會大大減輕。
隱瞞病情不可取
為了避免癌症患者被嚇死,究竟該不該告知癌症患者他們的病情?支修益告訴記者,很多醫生、家屬為此頭疼。在國外並不存在對患者隱瞞病情的情況,法律規定患者有了解自己病情的權利,這不但是尊重患者的知情權,而且有助於他們配合治療,還涉及到工作安排甚至遺產分配等諸多問題。在國內其實也很難向患者隱瞞病情,否則不利於開展治療。
因此,從尋求患者配合治療的角度,也要告知患者病情,否則在選擇治療方法和藥物上都難以進行。但考慮到人們普遍存在的對癌症的恐懼心理,這個告知需要掌握一定技巧,如早期的癌症、預後比較好的癌症,可以明確告知患者,避免其不必要的憂慮。如果病情比較重或者預後不太好的,則可以採取“迂迴手段”,例如告知患者病情時不用中晚期這樣的分類方法,而是代之以1、2、3、4期等,患者並不了解疾病的1、2期都代表什麼,自然也就會減少他們對“晚期”這樣的定義的恐懼。
“不靠神仙皇帝,全靠自己求自己”,西醫、中醫等多方面的治療,以及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思想情緒,都需要患者自己統籌、調整、決策,在這個意義上,癌患者就具有雙重職責,既是”指揮員”又是”戰鬥員”。癌患者應本著這種積極求治的精神,經常和許多患不同型癌症的病友們接觸、聯繫、交流、互相參謀、激勵、借鑒,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從而獲得戰勝癌症的信心。
一些患者一旦聽說自己得了癌症,認為是”不治之症”,拒絕治療,還有一些病人雖然接受了治療,但配合不主動,常常不按醫師的要求進行定期檢查治療,結果病變復發,或貽誤治療時機遺恨終生。
癌症治療效果很好,存活時間長的,大都是在專門從事癌症治療的醫務人員努力下,病人積極配合,雙方合作默契,共同努力的結果。
研究顯示,在應對患癌症帶來的壓力上,白種人的表現要強於黃種人。
這項研究是由英國萊斯特大學進行的。研究人員考察了200多名英國人是如何應對癌症的。這200多人中,既有白種人,也有亞裔黃種人。
結果顯示,亞裔黃種人應對癌症的最常見方法就是乾脆否認自己患病。
而白種人更傾向於不考慮太多自己的病症,這能減少病人的焦慮和精神消沉。
在接受研究的亞裔黃種人中,大約有半數表示,即使醫生已經告訴了他們患病真相,他們也已經同意進行癌症治療,但他們還是不願相信自己已經患癌。
相比之下,只有約三分之一的白種人表示有同樣的想法。
研究發現,無論屬於什麼人種,從心理上否認自己患癌,都會導致精神消沉。
該研究採用發放問卷的方法,根據患者對標準問題的回答進行打分,從而判斷他們到底有多消沉。
英國癌症研究協會的勞說:”在這次研究中,我們發現,患了癌症的亞裔黃種人對於癌症治療的態度不夠健康,這經常會導致他們比較消沉,而白人患者似乎能更好地應對,對未來也更樂觀。”
另一位研究人員塞蒙特博士則說:”亞裔黃種人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後,好像更容易受到心理上的打擊。”
不過他表示,他們還將在更大的人群範圍內繼續進行研究,看看是否白種人和亞裔黃種人對癌症的理解不一樣。
現在可以說是“談癌色變”的時代,甚至有人說多數癌症患者不是病死的,而是被嚇死的,所以讓患者樹立積極的心態,注射一支“心理疫苗”是戰勝病魔最重要的武器。
被嚇死緣於不了解
人們對癌症到底有多恐懼?10個人9個怕癌症,這和人們目前對癌症的認識依然不足、不客觀有關。在“被嚇死”的癌症患者中,很多是老年患者,因為他們年輕時,癌症確實是公認的絕症。這些患者一旦被確診為癌症,即使生理上還沒有達到致死的程度,心理防線先崩潰了,身體也隨之垮了。其實,即使是教育程度比較高的中青年人,也因為對現今癌症的治療水平不了解,依然對癌症有著根深蒂固的恐懼心理。
過度關愛增加恐慌
專家還指出,影視作品也對癌症的“死亡面孔”起了渲染作用。在影視作品裡,主人公不幸患上癌症的遭遇往往被渲染得十分淒慘,這也在潛移默化里加重了人們對癌症的恐懼。久而久之,公眾就有了這樣的印象,似乎患了癌症是非死不可的。
此外,癌症患者的家屬對於患者“被嚇死”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過度關愛對癌症患者來說可不是好事。專家指出,長輩診斷為癌症,子女甚至是漂洋過海來探望,結果患者認定自己已經病入膏肓,大大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壓力,增加了不必要的心理恐慌,本來通過治療可以延長壽命的,但卻被“嚇死”了。
專家還指出,我國死亡教育的不足和很多癌症患者“被嚇死”也有一定關係,如在西方國家,對死亡的教育是很重視的,但在我國人們習慣只說生不說死,其實生和死是人必然要經歷的過程,如果能夠像面對生一樣來面對死亡,人對腫瘤的恐懼就會大大減輕。
隱瞞病情不可取
為了避免癌症患者被嚇死,究竟該不該告知癌症患者他們的病情?支修益告訴記者,很多醫生、家屬為此頭疼。在國外並不存在對患者隱瞞病情的情況,法律規定患者有了解自己病情的權利,這不但是尊重患者的知情權,而且有助於他們配合治療,還涉及到工作安排甚至遺產分配等諸多問題。在國內其實也很難向患者隱瞞病情,否則不利於開展治療。
因此,從尋求患者配合治療的角度,也要告知患者病情,否則在選擇治療方法和藥物上都難以進行。但考慮到人們普遍存在的對癌症的恐懼心理,這個告知需要掌握一定技巧,如早期的癌症、預後比較好的癌症,可以明確告知患者,避免其不必要的憂慮。如果病情比較重或者預後不太好的,則可以採取“迂迴手段”,例如告知患者病情時不用中晚期這樣的分類方法,而是代之以1、2、3、4期等,患者並不了解疾病的1、2期都代表什麼,自然也就會減少他們對“晚期”這樣的定義的恐懼。
關鍵字:#積極求治是延長癌症病人生命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