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患了癌症以後,大多數人會更加關心自己的飲食。除了考慮食物的營養外,還會考慮食物是否能提高自己的抗癌能力,或是否會促進腫瘤生長或複發轉移。
患了癌症以後,大多數人會更加關心自己的飲食。除了考慮食物的營養外,還會考慮食物是否能提高自己的抗癌能力,或是否會促進腫瘤生長或複發轉移。於是,不少癌症患者想到了滋補還是忌口,而一些患者走了極端——過分忌口與盲目滋補。
過度忌口導致營養不良
生活實例:病人患宮頸癌,放射治療後1年餘,檢查證實癌症已得到了根治。不過,她一直面色蒼白、全身乏力、失眠,整天擔心宮頸癌復發。到醫院反複檢查多次,無腫瘤復發跡象,但醫生認為她營養不良。仔細詢問後發現,張婆婆因擔心吃了發物會引起疾病復發,患病後除排骨湯、米飯、蘿蔔、白菜、鹽和水之外,什麼都不敢吃。
專家解析:發物是民間流行的禁忌食物,雖已證實是缺乏科學依據的傳言,但多年來一直困擾著人們。張婆婆食譜太窄的主要原因就是忌諱所謂的“發物”,擔心“發物”會導致癌症擴散轉移,會使已治癒的腫瘤復發。民間所謂“發物”,在不同地區、不同經濟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念、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年齡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如果把不同背景下的癌症患者的飲食禁忌物匯集在一起,人們會驚奇地發現,可供癌症患者選擇的食物實在太少了。
例如,在武漢地區民間流行的發物包括:牛肉、牛奶、羊肉、豬肝、豬肚、豬蹄、豬膀、帶皮豬肉、雞肉、雞蛋、鴨肉、海帶、蝦、海魚、螃蟹、草魚、鯽魚、鯰魚、豆製品、姜、蔥、芹菜、韮菜、南瓜、花菜、辣椒、胡椒、醬油……看看這些流傳的禁忌食譜,難怪張婆婆只能吃排骨、蘿蔔、白菜。從肉類、奶類、蔬菜、瓜果類到調味品,幾乎對每種食物都有多種說法,真是讓人不知所措。由於弄不清楚哪些食物對癌症患者是安全的,不少患者只好放棄營養豐富的美味食品,被迫選擇單調乏味的食物,甚至與家人分餐而食,其結果難免導致營養失衡,甚至嚴重營養不良。
當然,某些食物的確可能與癌症病情惡化存在某些未知關聯,是引起癌症病情惡化的啟動因子,但目前尚缺乏科學依據證明。因此,不要盲目聽信缺乏依據的“發物”傳言,以免影響基本熱量及營養的攝入。
盲目滋補帶來負面影響
生活實例:黃女士患乳腺癌接受手術治療後,家人對她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為保證黃女士進食的質和量,每天除保證營養豐富的三餐外,還要額外加餐3次,甚至連喝飲料也不放過營養滋補的機會,蛋白質粉、野人參汁、蜂王漿、靈芝液、蜂膠、蟲草、紅棗銀耳湯、猴頭菌液、蘆筍液,以及多種補藥沖劑。毫無疑問,這種填鴨似的營養滋補法,不到兩月,黃女士的臉就補得似滿月臉,腰圍增大了一圈,體重驟增。
專家解析:癌症患者的營養均衡前提是攝入要保障“三足一多”,即熱量足、蛋白質足、維生素足和多飲水,而像黃女士那樣過多地吃所謂滋補品,實際上,對康復並沒有太大的作用,甚至可能帶來負面影響。要達到“三足一多”,家屬可為患者設定一個基本飲食結構譜,即一般身體狀況患者每天需要1-2杯奶,1-2個蛋,150克瘦肉,水果和蔬菜約4種,200-300克穀物,2-3升水。魚類、禽類、肉類、雞蛋、牛奶、奶製品、豆製品、水果類可提供豐富的蛋白質,其中魚類富含易消化吸收的優質蛋白。如果患者十分忌諱某種營養食物,也不必過分勉強,選擇另一種可替代的營養物就好了。
應該說,為患者制訂食譜很重要,而做成符合患者口味的美食更重要。因為癌症患者常常會感到食慾不振、噁心或消化不良,而可口的食物會激發患者的食慾,讓患者享受進餐的快樂,餐後有滿足感和幸福感。因此在為患者安排食譜時,應充分考慮患者的口味和感受,注意食物的外觀。
關鍵字:#癌症忌口和大補要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