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大家仍普遍“癌”和“瘤”不分,對基本概念仍是一筆糊塗帳,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要么產生不必要的恐慌(無知惹禍,把瘤當癌),要么就是延誤病情(自作聰明,把癌當瘤)。
無論是在日常的醫療工作中,還是在網絡微博世界中,經常會有人問我:醫生,我身上長了個瘤子,是不是癌啊?長了瘤子是不是就是得了癌症?
大家仍普遍“癌”和“瘤”不分,對基本概念仍是一筆糊塗帳,由此帶來的後果就是:要么產生不必要的恐慌(無知惹禍,把瘤當癌),要么就是延誤病情(自作聰明,把癌當瘤)。
腫瘤防治,從認識腫瘤開始,從理清基本概念開始,否則永遠拎不清,永遠活在糊塗中。
那麼到底什麼是“癌症”呢?癌症,其實是一種民間的通俗說話,它實際上泛指所有的惡性腫瘤。那“腫瘤”又是指什麼呢?醫生一般會向你解釋說,腫瘤就是人體在各種致瘤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新生物(新生物,就是新長出來的東西,多表現為包塊、腫塊)。其實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在人體內新長出來的非正常的東西,就像是在不良環境下長出來的異類分子。腫瘤有時並不一定就形成可見的包塊,比如白血病(也俗稱血癌),而且包塊也可能並不一定就是腫瘤,比如某些炎症也可能形成炎性包塊,外傷也可能形成血腫或水腫包塊,這些當然不能算作是腫瘤。
“腫瘤”,按照它的性質可以進一步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當然還有一種界於兩者之間的所謂“交界性腫瘤”(其組織形態和生物學行為介於良性和惡性之間的腫瘤)。
良性腫瘤,從字面上就可以知道它是一種良性的疾病。良性的當然就是比較好的,至少是不壞的。它的生長速度通常比較緩慢,一般在其生長地的局部向外面膨脹性地生長,通常不會侵蝕和破壞鄰近的組織器官,也不會向遠處發生擴散轉移,因此它的危害相對來說比較小,不帶來嚴重後果。少數的良性腫瘤在一定條件下,可能會逐漸轉變為惡性腫瘤,因此也不能完全掉以輕心。
惡性腫瘤,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癌症”,“癌症”是大家對惡性腫瘤的俗稱,兩者是等同的。很顯然它是一種惡性疾病,從字面上就可以知道這不是好東西,它的生長速度通常比較快,並具有侵襲性及向遠處擴散和轉移的性質。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控制,可能會導致死亡。
下面重點說一下“惡性腫瘤”,也就是“癌症”。
惡性腫瘤可以進一步從來源上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從上皮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我們稱它為“癌”,比如通常所說的肺癌、乳腺癌、胃癌、結腸癌等。大多數我們所說的所謂“癌症”(惡性腫瘤)指的是這類上皮組織來源的“癌”。另一類比較少見一些的是從間胚葉或結締組織(肌肉、血液骨骼、結締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我們叫它為“肉瘤”。比如骨肉瘤、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等,這類“癌症”(惡性腫瘤)相對比較少見一些。
但有一點必須注意:不是所有的惡性腫瘤,其名稱後面都一定會帶有“癌”或“肉瘤”字樣,比如淋巴瘤,並不是良性的,實際上指的就是惡性淋巴瘤,沒有所謂良性淋巴瘤之說,又比如白血病,儘管沒有“癌”字,可它是真真正正的惡性腫瘤,也可以通俗地叫做“血癌”。聽起來似乎很亂,疾病的命名問題,涉及到很多方面,不必細究。在具體細節上,建議普通民眾不要只從字面上進行理解,遇到此類問題一定要諮詢腫瘤專科醫生,千萬不要想當然地“望文生義”錯判病情而延誤治療。
小結:
佔位性病變(CT、磁共振等檢查報告中描述性詞彙):
(一)非腫瘤:比如炎症導致的炎性包塊、膿腫,出血後形成的血腫。
(二)腫瘤(tumor):
1、良性腫瘤:比如脂肪瘤、纖維瘤等;
2、惡性腫瘤:俗稱“癌症(cancer)”。
(1)“癌(carcinoma)”,從上皮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其命名通常是在發生的器官組織名稱後加一個“癌”字,比如肺癌、乳腺癌、胃癌、結腸癌等;
(2)“肉瘤(sarcoma)”,從間胚葉或結締組織(肌肉、骨骼、結締組織、血管淋巴管、造血組織、淋巴組織)發生的惡性腫瘤,其命名通常是在發生的器官組織名稱後加一個“肉瘤”字,比如骨肉瘤、平滑肌肉瘤,但也不一定,比如白血病(,儘管它的名字只有“病”字沒有“癌”字,但它是惡性腫瘤,所以民間把白血病俗稱為“血癌”,白血病可以不表現為“佔位性病變”,也就是白血病可以沒有包塊)、惡性淋巴瘤(常常簡稱為淋巴瘤,沒有所謂“良性淋巴瘤”之說)。
關鍵字:#癌症與腫瘤的複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