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醫腫瘤病學的內容和範圍
中醫腫瘤病學是一門涉及內、外、婦、傷、骨等多種學科的綜合性專科,因此有關腫瘤的歷代文獻也散見於各類疾病中。因歷史條件限制,腫瘤的病名、診斷往往以診候而定,所以中醫學比較偏重於體表可見的各類腫瘤。但從有關的論述中,我們已經看到歷代醫家對腫瘤症狀的觀察非常仔細,對病因病機的認識與西醫學的看法十分接近,治療方法眾多,足見中醫學對腫瘤的貢獻是非常突出的。
(一) 中醫對腫瘤病因病機的認識
中國歷代醫家對腫瘤病因病機的論述是非常豐富的,歸納起來,不外乎以下三個方面:(一)外因中醫認為外邪是發病的因素之一,如《靈樞·百病始生篇》說:“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內經》雲:“寒氣客於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營,因有所繫,癖而著內,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其始得也,大如雞卵。”《諸病源侯論》說:“積聚者,乃陰陽不和,臟腑虛弱,受於風邪,搏於臟之氣所為也。”這裡所說的風、寒等都是指外來的致病因子,一旦在臟氣虛弱正氣不足的情況下,就可以自外入侵人體而致病。
(二)內因
中醫非常重視精神因素在發病中的作用,尤其是在腫瘤的病因中更佔有重要的地位。 《靈樞》說:“內傷於憂怒&hellihelli而積聚成矣。”《外科正宗》認為乳岩的病因是:“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願不得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王肯堂《證治準繩》中說:“大怒未止,輒吃麵,即時有此證。”由此可見中醫認為人們的情志抑鬱,必然導致氣機不暢,氣血運行受阻,臟腑功能失調,氣滯血瘀,脈絡不通,漸積而導致腫瘤的發生。
在內因方面,中醫還十分重視飲食失調在腫瘤發病中的作用,如《濟生方》說::“過餐五味,魚醒乳酪,強食生冷果菜,停蓄胃脘&hellihelli久則積結為癥瘕。”《醫碥》:“好熱飲者,多患膈症。&rdquoldquo;酒客多噎膈,好熱酒者尤多。”《外科正宗》雲:繭唇“因食煎炒,過餐炙—-,又兼思慮暴急,痰隨火行,留注於唇。”《養生方》:“諸山水黑土中,出泉流者,不可久居,常食令人作癭病,動氣增患。”以上論述都是認為平素飲食失調,損傷脾胃,從而產生食滯、痰濁等病理改變,導致氣血淤滯,造成了產生腫瘤的基礎。
(三)體質因素
在腫瘤的發病上,中醫尤其重視人的體質狀況,認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靈樞》提出:“壯人無積,虛人有之。”《醫宗必讀》強調:“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景岳全書》認為噫膈之證:少年少見此證,而為中衰耗傷者多有之。 ”《外科啟玄》在論述癌的發生指出:“四十歲以上,血氣虧損,厚味過多所生,十全一二。 ”都說明了中醫認為癌證的發生與人的正氣強弱密切相關。特別是年逾四十,正氣漸虛,脾腎功能漸弱之人。因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先、後天不足則正氣必然匱乏,不僅無力抵禦外邪入侵,而且由於臟腑功能薄弱,還會產生氣滯、血瘀、痰濁、鬱熱等病理因素,內外致病因素結合,即可導致癌症發生。這一看法與西醫學認為癌腫的發生是由於機體的免疫功能減退有關的觀點雷同。
綜上所述,中醫認為腫瘤的發病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外來的風、寒、燥、濕、熱等病邪,有七情內傷的憂怒等情志因素,有飲食不調的食滯痰濁等病理因素,尤為重要的年老體虛脾腎虧虛,使臟腑的氣血陰陽失調,無力驅邪散邪,使外來的致病因素與內生的病理產物想搏結,從而導致腫瘤的發生。
中醫對腫瘤的診斷、分類及命名
中醫對腫瘤的診斷大多以腫瘤所出現的症狀、體徵為依據,因而在歷代醫家的著作中主要是對一些晚期腫瘤症狀與體徵的描述,但也有一些醫家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現了一些早期腫瘤的表現,如《證治匯補》中指出:“吞酸小疾也,然可暫不可久,或以小疾,或忽之,此不知起噎膈`反胃之漸也。”由吞酸久治不愈聯繫到發展成為噎膈反胃的可能,說明歷代醫家對病症的觀察是十分細緻的,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中醫對腫瘤的分類,有根據病變部位而分為“筋瘤”、“骨疽”、“石疽”等;有根據臟腑相配分類,如《難經》說:“肝之積,名曰肥氣&hellihelli脾之積名曰痞氣&hellihelli肺之積名曰息賁”等,《金匱要略》有積者髒病也,終不移;聚者腑病也,發作有時,展轉痛移。 ”有根據病理性質分類,如《難經》雲:“積者,陰氣也,&hellihelli聚者,陽氣也&hellihelli。 ”上述分類法雖不十分確切但無論在診斷與指導治療上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正因為中醫腫瘤命名是與症狀與體徵為依據,因而對於病變部位在體表或症狀明顯者,診斷與西醫學較一致。但某些病變部位深,症狀不明顯者,就有可能發生同一中醫病名包含有兩種以上良性或惡性腫瘤,或同一癌腫因其症狀表現不同而可有兩種以上的中醫病名現象。舉例如下:
具有明顯惡性腫瘤特徵的中醫腫瘤病名:
繭唇:《外科正宗》曰:“繭唇,乃陽明胃經症也。因食煎炒,過餐炙搏&hellihelli初起結似豆,漸大若蠶繭,突腫堅硬,甚則作痛;飲食妨礙,或破血流&hellihelli。”清顧世澄說:始起一小瘤,如豆大,或再生之漸漸腫大,和而為一,約有寸厚,或翻花如楊梅,如疙瘩,如靈芝,如菌形,狀不一&hellihellirdquo;。 《醫宗金鑑》說:如潰後如翻花,時津血水這屬逆。 ”根據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唇繭即唇癌,其發病與熱食煙熏等慢性刺激有關,發展至後期可有楊梅、疙瘩、靈芝等不同形態。
舌菌:《醫宗金鑑》對於舌菌的描述甚詳:“其症最惡,初如豆,次如菌,頭大蒂小,又名舌菌。疼痛紅爛無皮,若失於調治,以致掀腫,突如泛蓮,或有狀如雞冠,舌本縮短,不能伸舒,妨礙飲食語言,時津臭涎,再因怒氣上沖,忽然崩裂,出血不止,久久延及頸項,腫如結核,堅硬&mdashmdash;痛,皮色如常。”
失容:《外科正宗》指出:“其患多生肩之已上,初微腫皮色不變,日久漸大,堅硬如石,推之不移,按之不動;半載一年,方生陰痛,氣血漸衰,形容消瘦,破爛紫斑,滲流血水。或腫如泛蓮,穢氣熏蒸,晝夜不歇,平生疙瘩,愈久愈大,越潰越堅,犯此俱為不可治。”可見失容證是一種多發生在頸部與肩部,惡性程度高的腫瘤,類似惡性淋巴或轉移淋巴病灶。
乳岩:陳實功對乳岩的描述非常詳盡,他指出乳岩的發生與“憂鬱傷肝、思慮傷脾”有關,其症狀為“初入豆大,漸若棋子,半年一年、二載三載,不疼不癢,漸漸而大,始而生痛,痛則無解。日後腫如堆栗,或如覆碗,&hellihellirdquo;該病預後不良,即使早治,也只能“苟延歲月”,“若中年以後,無夫之婦得此,死尤更速&hellihellirdquo;。
比較明確屬惡性腫瘤的中醫病名還有類似宮頸癌的“石瘕”類似甲狀腺癌的“石癭”,類似於肛管癌腫的翻花痔等等。
還有一些中醫腫瘤命名,可能同時包含著良性與惡性腫瘤,如:
癥瘕積聚:《難經》說:“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始終,,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諸源病侯論》說:“其病不動者,指名為症.若病雖有結瘕,耳可推動者,名曰瘕”以上說明癥瘕結聚均是指腹腔內逐漸長大的腫塊,不同點在於積所產生的腫塊是固定不移的,聚所產生的腫塊是聚散無常,可上下移動的,因此癥瘕積聚就可能包含著腹腔中的多種良性腫塊及惡性癌腫。
噎嗝:隋巢元方說:“飲食入則噎嗝不通&hellihelli胸內痛不能喘息,食不下,是故噎也。”朱丹溪說:其槁在上,近咽之下,水飲可行,食物難入,名之曰噎。其槁在下與胃為近,食雖可入,食久復出,名之曰嗝。 ”上述症狀的描述與食道癌晚期侵入周圍器官的症狀相似,而食能入久復出的症狀則與賁門癌、幽門癌、或幽門梗阻的症狀相似。
胃反:《金匱要略》載:“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穀不化,名曰胃反。”根據上述症狀的特點,可能包括了良性或惡性因素引起的幽門梗阻。
其他還有腸覃、癭瘤等病名。由此可見歷代醫家對中醫腫瘤的診斷、命名、分類,雖不夠系統,但內容豐富,對後世研究發展中醫腫瘤病學啟迪很大。
關鍵字:#中醫腫瘤病學的內容和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