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腫瘤綜合治療的幾種模式,不能手術的病人放療和化療的安排,多主張先做化療,或化療與放療同時進行。
腫瘤綜合治療的幾種模式
傳統模式:即對於比較局限的腫瘤先手術,以後根據手術情況加用放療及/或化療。乳腺癌是成功的例子。
術前放化療:對於局部晚期或已有區域性淋巴結轉移的病人可先做化療或放療,以後在行手術。有些腫瘤局部較晚但尚無遠處轉移,此模式常可取得較好療效。
通過化療及/或放療使不能手術的病人變為可手術成功的例子已有很多,比較突出的是小細胞肺癌。
同時放化療,即所謂的尤文氏瘤模式
不能手術的病人放療和化療的安排,多主張先做化療,或化療與放療同時進行。因放療後的纖維化引起血管閉塞使化療藥物很難進入。
腫瘤內科常見並發症與急症及處理
惡性腫瘤治療中或抗癌藥物治療中,均可出現一系列並發症與急症。
感染感染是惡性腫瘤患者最常見的並發症和重要死因。這與腫瘤患者存在的易感因素有關:
細胞和體液免疫缺陷;粒細胞減少;由腫瘤相關梗阻所致的自然通道阻塞;機體解剖屏障防禦功能的破壞;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脾功能低下及醫源性因素等。
治療原則
抗感染治療
根據經驗盡量使用廣譜抗生素
聯合用藥
足夠的治療期限
靜脈給藥
消毒隔離措施
增強患者的抵抗能力
注意休息,給予高能量、高蛋白的食物
免疫增強劑
粒細胞低下者可輸注新鮮血或成分血
出血 是惡性腫瘤常見並發症,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原因:1.腫瘤本身所致:腫瘤侵蝕血管,特別是並發感染、潰瘍,是導致出血的重要因素。
2.腫瘤廣泛侵犯骨髓,導致全血減少
3.腫瘤侵犯脾臟引起脾功能亢進
4.腫瘤導致瀰漫性血管內凝血(DIC)
5.醫源性因素:化放療後引起骨髓造血功能低下
治療
一般處理
停用誘發藥物,採取相應止血措施
呼吸道及上消化道大出血,應防止窒息
給予抗感染治療
輸注全血或濃縮紅細胞和血漿擴容劑
止血措施
腫瘤侵蝕血管:表淺部位加壓止血;內腔臟器採用外科手術是理想的方法。
血小板減少: 針對原發腫瘤治療;輸注血小板;DIC的治療。
胃腸道穿孔
腫瘤發生胃腸道穿孔主要發生在對化療敏感的腫瘤。約3~4%的胃腸惡性淋巴瘤出現穿孔。
預防和治療
化療前先行手術切除,是預防穿孔的有效方法。
對不宜手術的患者,開始化療時宜適當減少藥物劑量,並嚴密觀察病情變化。
腫瘤合併感染,消化性潰瘍的患者,應給予相應的治療。一旦發生穿孔,應及時手術治療。
上腔靜脈綜合徵
是因上腔靜脈阻塞引起的一組症狀,具有典型的臨床表現,往往需及時處理。
原因:90%以上是由惡性腫瘤所致,其中以支氣管肺癌最多,尤其是小細胞未分化癌。惡性淋巴瘤佔15%,轉移性癌佔7%。
臨床表現:頭頸部甚至雙上肢浮腫,頸部及上胸部靜脈怒張、毛細血管擴張。如出現顱內壓升高,可出現中樞神經系統症狀,伴意識改變、視力下降等。
治療
上腔靜脈綜合徵需及時處理,診斷初步確定後不必等待組織學診斷即可進行。
放療 對大多數惡性腫瘤所致的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徵,放療是首選的治療方法,常可很快緩解症狀。
化療 對化療敏感的小細胞未分化肺癌和惡性淋巴瘤患者,化療可以作為首選。對非小細胞肺癌,當壓迫症狀比較明顯時,也可選用,待症狀穩定後再做放療。
化療時應避免從上肢靜脈尤其是右上肢靜脈給藥,宜選用下肢小靜脈。
手術治療 外科治療對良性病因和對放、化療不敏感的腫瘤可採用。
關鍵字:#腫瘤綜合治療的幾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