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DC生物免疫治療抗擊晚期肺癌
“人們正用盡一切方法,希望消滅腫瘤,但現在,我們也許應該學會與癌症’和平共處’”。韓寶惠教授正試圖幫助一些肺癌晚期患者實踐這句話。從2003年11月起,韓寶惠領銜的上海市胸科醫院肺內科,先後對26位肺癌晚期患者開展DC生物免疫靶向治療,至今16人生存。他們都曾是被“判”1年內死亡的患者。胸科醫院是上海首個將DC生物免疫靶向治療進行臨床研究的醫療機構,這一方法在實驗室的突破,曾被評價為人類抗癌的希望之一。但是,運用於人體畢竟比實驗室更為複雜和凶險。腫瘤“黑社會”肆虐8月中旬的一天上午,58歲的陳婉娣(化名)看著肺內科病房宣傳欄:“生物免疫靶向治療”用綠色的字體印刷在肺癌第五種治療方法後面,前四種是藥物、手術、放療和化療。她患的非小細胞肺癌已入晚期,癌細胞在體內擴散,令她無法接受手術,化療也已停止。在醫生眼裡,癌症晚期患者體內的秩序已經被“黑社會”所統治,癌細胞分泌出一種物質令人體的預警監控系統失靈,使自己能夠順利逃脫“警察”淋巴細胞的監管,瘋狂生長。 11時25分,陳婉娣開始成為第五種方法的第26位試驗者。輸血管將她的血液引入血細胞分離機後,又帶回體內。留下的是一袋淡粉色的半透明液體,裡面藏著數万單個核細胞,一個星期後,它們將擁有一種奇特的力量。“訓練”特殊的“部隊”DC生物免疫靶向治療的原理,就是幫助患者重建預警監控系統。 2個多小時後,護士張蕾將那包半透明液體交給了上海市胸部腫瘤研究所研究員龔樂羅。龔樂羅隨即進入一間狹小的無菌實驗室。在用特殊製劑對細胞進行兩次洗滌後,她將細胞移入混合有各種氨基酸和電解質的培養液內。 2個小時後,培養液出現了變化,一部分細胞靜靜地貼在瓶壁上,一部分則懸浮在液體裡。兩種細胞即將被賦予不同的使命:在兩種培養液的“訓練”誘導下,貼壁細胞將成為“偵察兵”DC細胞,即樹突狀細胞;懸浮細胞則成為“士兵”DIK細胞,它們具備殺傷非小細胞腫瘤的能力。 “樹突狀細胞長得毛絨絨的,有許多枝椏,像一個個可愛的小樹根。”龔樂羅說。在接下來的一個星期內,她經常要在顯微鏡下,觀察這些小傢伙們的健康生長。正式執行使命前24小時,她“餵”它們“吃”下一種物質,如同嗅覺靈敏的狗一樣,細胞們頓時記住了目標癌細胞的特徵。 “不同癌症有不同特徵,我們使用的是其中的一種。”韓寶惠在選擇試驗患者前,都要求他們進行血液檢查,一種名為癌胚抗原數據必須異常增高。 “癌胚抗原高,說明患者體內的癌細胞是可以對付的、DC細胞能夠辨識的。”DIK是一群好“士兵”一周後,陳婉娣再次躺在病床上。訓練有素的DC細胞和第一批DIK細胞被輸回她的體內。 “戰爭”開始了。偵察兵DC細胞在陳婉娣體內尋找癌細胞,一旦找到,它就立即將鎖定的位置告訴“士兵”DIK,“士兵”們蜂擁而上,與癌細胞開展殊死搏殺。一周後,龔樂羅再次“派”出一批DIK“士兵”,增援與癌之戰。對於轉移病灶,“士兵”的“戰果”比較明顯。在此前試驗中,60%患者血液檢查的癌胚抗原數據出現下降,一位患者右鎖骨上淋巴結縮小變軟,一位多處轉移病灶消失。 65歲的曾女士,做過2次DC治療,最近一次檢查,醫生認為她“都挺好的”。曾女士說:“我以前總是咳嗽、連打電話的力氣都沒有,現在說話不太喘,還能走路。”她認為做DC治療並不是一種生命賭博,而是自己“最後的希望”。臨床強調安全第一DC治療是近年來國際醫學界抗擊腫瘤一個熱點,有的治療已進入臨床Ⅱ-Ⅲ期臨床驗證,對於惡性黑色素瘤、前列腺瘤、淋巴瘤、腎癌等惡性實體瘤都取得了近似化療的療效,但卻不像化療那麼極端,對所有細胞無論好壞,一律殺傷。 “我們給DC治療的定位是輔助治療,與化療間隔進行,效果或許會更顯著。最令人高興的是,大部分患者都與瘤共存著。”韓寶惠期望5年後仍然能夠說這句話。過去十幾年內,雖然手術、放療和化療都取得一定的進展,但肺癌五年生存率並無明顯提高。上海市科委、市衛生局不僅批准胸科醫院開展DC治療,還資助了DC治療肝癌、胃腸道腫瘤等科研項目,但目前尚未進入臨床驗證。韓寶惠特別強調:“我們在臨床驗證前,已經進行了近10年的實驗室研究和動物試驗。在進入臨床Ⅰ期後,安全仍是第一位的。” (編輯:)
收 藏 到 網 摘 :
關鍵字:#DC生物免疫治療抗擊晚期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