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腫瘤的中醫藥與手術的結合治療-抗癌健康網-中國一流的癌症腫瘤交流平台
手術目前還是惡性腫瘤的主要治療手段,早期病例可以根治。因為腫瘤的部位和性質不同,腫瘤手術的適應症也不同。而且腫瘤手術因切除範圍較犬?給患者帶來各種損傷和並發症,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預後, 同時手術的徹底性也存在題目,因此仍需綜合治療,以進步治療效果。
(一)手術前中醫藥治療
1.手術前的中醫藥扶正治療:術前給患者以中醫藥調理,糾正陰陽的失衡,可擴大手術適應症,減少手術的並發症及後遺症。術前給藥大多使用補氣養血,或健脾益氣,滋補府腎的藥方,如四正人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保元湯、六味地黃湯等,或者結合中醫辨證論治加以調理。
有人報導,消化道惡性腫瘤手術前應用扶正培本的中藥黃茂打針液,用藥7——10天,均勻用生藥總量78克(逐日肌肉打針2次,每次4毫升,含生藥8克) ,觀察測定末梢血液中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的百分比值、絕對值,T細胞中醋酶含量的變化。結果給藥前臼細胞總數為4884.61土619.47,治療後是6537. 69士473.30,有顯著差異(P<0.0日,使用黃瓦打針液後,醋酶含量高的自細胞的百分數及總數均有顯著升高(p<0.01),黃民增強了患者末梢血液中T細胞的酶酶活性,而對末梢血液中的B淋巴細胞未見顯著差異。說明黃茂打針液增強了患者的抗感染能力和細胞免疫功能。
2.手術前的中醫藥抗癌治療:手術前中醫藥抗癌治療的目的在於控制癌症發展,用某些有抗腫瘤作用的中藥製劑作術前治療觀察,然後通過手術切除標本的病理檢查來觀察該藥的作用。如對乳腺癌患者術前應用秋水仙釀膠,使乳腺癌腫瘤縮小,附近間質反應增強,以有利於手術切除。又有人報導:用10%鴉膽子靜脈乳劑手術前給藥(4-10毫升)加入10%葡萄糖500毫升中靜脈點滴,總量為6——13克,治療胃癌20例(鴉膽子組),與手術前靜脈給5-Fu (化療組)胃癌10例及術前不給藥的胃癌30例(對照組》作對照觀察,3組病人在短期治療後均行手術並進行病理組織學觀察,結果顯示鴉膽子組治療後臨床主要症狀顯著減輕(P<0.05),而化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前後無顯著差異;白細胞計數,鴉膽子組上升而無下降者,相反化療組則有部門病例下降而無1例上升。作癌週免疫反應觀察,可見到表現為體液免疫的問質淋巴細胞反應與生髮中央組織細胞培生(GH)反應有明顯的增強,而表現為細胞免疫的SH (竇組織細胞增生),pH (副皮質區組織細胞增生)反應則無顯著差別,可能鴉膽子作為一種抗原,剌激了B淋巴細胞系統。鴉膽子組的癌灶內壞死變化和壞死程度均顯著高於對照組,與化療組相似,說明它對癌灶有一定破壞。由此可見,短期的手術前用藥有兩方面的作用,是使癌細胞退形性變及壞死,即有抑殺癌細胞的作用;二是增強宿主的免疫力。這些作用對患者術前控制病情及術後恢復均有好處。
(二)手術後的中醫藥治療
腫瘤患者手術後的中醫藥治療,是目前最常用的綜合措施之一。中醫以為,手術易耗氣傷血,手術後患者常表現為氣血雙虧或氣陰兩傷;或營衛失和或脾胃失調,假如產生了手術後並發症,則可能泛起更為複雜的證候,臨床上就要根據不同證候給予辨證論治。實踐證實:腫瘤患者在手術後積極地配合中醫藥治療,可加速術後的康復,預防復發,可盡快地為及時放、化療創造前提。腫瘤患者手術後的中醫藥治療,大致有以下幾種情況:
1.調理脾胃:腫瘤患者術後,因為麻醉、出血及手術創傷,特別是消化道手術後加以禁食及胃腸減壓等,使胃腸功能紊亂,泛起食納差、腹脹氣、大便秘結等。此時必需首先增進患者的脾胃功能,治療重點在於健脾和胃鬥如單純表現為脾虛氣虧,脾胃不和,可用六正人湯(黨參、自術、獲苓、陳皮、半夏、甘草)加減,佐以理氣之品,一般能增強食慾和精神體力;假如手術後腹脹顯著,便秘數日不解,口子,舌苔黃厚而乾,則宜用理氣化滯,通腑瀉熱之類藥物,如積實、厚朴、大黃之類、常能一舉而顯效。假如患者手術後體虛明顯,則應予以補氣養血,開,胃消食之藥物,如人參、黃瓦、黨參、甘草、當歸丹參、麥芽、山植、雞內金、獲苓、陳皮砂仁等。
2.益氣固表:有些病人手術後常虛汗淋漓,或動則出汗,汗後畏冷,疲乏無力,此乃術後營衛失調、表虛不固所致。治宜益氣固表,用玉屏風散加減治之,如無其他夾雜的並發症,常可收到吹糠見米之效。常用藥物:生黃英30克,防風10克,白朮10-15克,五味子15克,浮小麥30-60克,鍛牡蜘(先煎) 30克,黨參15克,白苟15克,甘草6克,麻黃根15克,水煎2-3次,逐日服1劑,連服3-5劑。
3.養陰生津:假如患者在手術後泛起胃陰大傷,津液虧損,致使口乾,煩躁,食慾差伴噁心,大便乾,舌光紅無苔等症,這在胃腸道手術後,特別是有瘦管形成,大量消化液丟失時多見,這時必需以大量養陰生津中藥調理常能獲得較好療效。常用藥物有:沙參10-15克,麥冬10-30克,石解12克,玉竹10克,天花粉10克,生地15-30克,玄參12克,太子參15-30克,陳皮10克,竹茹10克,知母12克,自走12克,獲苓15 克,丹皮12克,自茅根30克等。水煎內服,逐日1劑,如屬吻合口瘦可從胃管注入。
4.手術後長期中藥調理:手術後,可根據病情長期調理,或中斷用中醫藥治療。
(1)各種惡性腫瘤,如係早期病變,限於粘膜及粘膜下層,附近淋巴結及組織未見轉移,經由根治手術之後,一般不作放療或化療,而僅以單純中藥治療,長期觀察。此時,中藥治療應以扶正與法邪相結合。扶正根據臟腑特性不同分別施以辨證治療,如肺癌陰虛型,多以養陰潤肺為主;消化道癌多以健牌和胃為主;乳腺癌多以疏肝理氣為主;淋巴瘤則以化痰軟堅散結為主。法邪則根據辨病不同而予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痕,軟堅散結,化痰法濕,理氣導滯等方藥。兩者結合,目的是既增強患者體質,進步免疫功能,又在一定程度上繼承圍殲殘存的癌細胞或使己生長的活躍癌細胞處於按捺或冬眠狀態;從而減少復發或延緩復發及轉移的時間,進步遠期生存率。
(2)手術後因各種原因無法接受其他治療者,亦應以中醫藥為主長期治療,一般應服用中藥2-3年。根據患者的不同辨證情況,分別予以益氣、補血、滋陰、溫陽的藥物,並結合抗癌中藥和消導、理氣以及對症的中藥。
(3)假如病情已非早期,固然已做根治性手術,但附近淋巴結已轉移,手術後根據不同情況尚需作放射或化學藥物治療時,則先給予中藥治療,待放療、化療結束後或化療間期則仍以中藥扶正驅邪為主。控制病情發展。
關鍵字:#腫瘤的中醫藥與手術的結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