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因人而異制定中醫治癌法則-抗癌健康網-中國一流的癌症腫瘤交流平台
祖國醫藥治療腫瘤已有悠久的歷史,但係統應用中醫中藥探索治癌新途徑卻始於20世紀50年代。隨著我國第一代西醫脫產學習中醫的中西醫結合工作者的脫穎而出,我國對腫瘤的病因病機、中醫治癌古代理論、古代秘方、民間驗方進行系統整理和研究,提出了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基本方法與思路。確立了辨證論治的抗癌研究方向。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研究甚為活躍,大量的論著、論文總結了中醫藥療法對西醫療法(手術、放療、化療)毒副反應的防治作用,臨床上形成了不少比較規範化的中醫治療或中西醫治療方案。到了90年代,應用中醫藥方法與現代方法相結合提高腫瘤的近期及遠期療效的研究逐步深入,探討中醫療法與現代基因療法的關係也有了良好開端。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研究歷經40多年艱苦歷程,取得的主要成果與存在問題歸納如下:
主要成果
提高機體免疫,減輕放、化療的毒副反應
許多臨床觀察證實,具有扶正功效的有人參、黃芪、太子參、熟地、當歸、何首烏、鱉甲膠、紅棗等補氣養血藥,女貞子、生地、北沙參、麥冬、黃精、鱉甲、龜板等滋補肝腎藥可以調整機體的內環境;某些具有扶正培本作用的中藥:鹿茸、紫河車、阿膠、雞血藤、黨參、黃芪、枸杞子、女貞子等能促進機體造血系統功能、提高細胞免疫力,減輕放、化療引起的嘔吐及血像下降。不少活血化瘀藥有一定的抑瘤作用,能改善血液循環及血液的高凝狀態,對放療有增敏作用。
中藥與西醫療法有明顯協同作用
近年來的實驗研究不僅證實中藥與手術、放療、化療相結合有提高腫瘤治療的近期及遠期療效的作用,而且發現某些中藥如薑黃、川芎、生地、玄參、麥冬等,通過逆轉腫瘤細胞的多抗耐藥性而提高化療的療效。
辨證施治是有效手段
中醫的特點,有別於現代醫學的主要方面在於辨證施治。從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腫瘤的中醫治療包括兩個方面,即針對癌腫本身的局部治療和針對患癌機體的整體治療。局部治療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明顯降低腫瘤負荷,使機體獲得恢復的機會,因而有可能最終消除癌腫。但單純的局部治療無法避免以後殘留癌灶復發、轉移等情況。據近20年的臨床和實驗研究表明,中醫的整體治療對患者機體的各個方面都有影響,包括對癌細胞在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誘導其分化,促使其凋亡;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影響;對機體免疫功能和其他各方面功能的調整和恢復等等。但是,單純的整體治療,對癌腫局部的消除尚不夠明顯。因此,局部治療和整體治療兩者結合,有可能明顯改善癌腫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率。
某些中藥具有一定的抑癌、防癌作用
有研究表明,由龍葵、白英、當歸、丹參、鬱金等製成的注射液能改變癌細胞的異常代謝;而苦參、腫節風、駱駝蓬能改善患癌機體的代謝,起到直接抑制癌細胞的作用。中國醫科院腫瘤研究所曾在食管癌高發區以清熱解毒中草藥白鮮皮、黃藥子、山豆根、夏枯草等製成片劑,治療食管癌的癌前病變、食管上皮重度增生症,追踪觀察3~5年,癌變率減少了47%~50%,說明該藥有一定的防癌作用。
存在問題
評價療效的概念不明確
由於在評價療效時引用不同的療效評定標準,使得結果難以比較,中西醫結合研究對實體瘤大多應用西醫引用的國際標準,雖與國際接軌,但卻把中醫藥療效與化療等同看待,未能反映中醫藥的特色:有的研究除觀察腫瘤的大小外,還計算病人的生存期。對生存期的問題,並沒有說明患者僅是住院治療還是包括長期的門診隨訪,觀察對象接受治療的時間長短不一。
混雜因素的影響
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病人,由於其它治療的介入產生“混雜“效應很難處理。
療效機理探討不足
許多中藥製劑對機體的作用是多方面、多途徑的,隨著現代研究方法及手段的進步,單味中藥可能在實驗研究中被證明具有多種藥理作用,有些作用甚至是相對、相反的,因此,對中藥抗腫瘤療效機理的闡述應持慎重態度。例如,中藥對血液流變學指徵的改變與療效的提高究竟存在何種關係?有待進一步說明。因為血液流變學的改善既可對循環中瘤細胞的著床起抑製作用——有利於抗腫瘤治療,又可以促進原發腫瘤部位瘤細胞的脫落——不利於抗腫瘤治療。中藥提高免疫功能,但免疫功能提高的真正含義以及免疫功能提高與抗腫瘤療法的關係是什麼?均尚需進一步闡明。
生存質量的評定不全面
對生存質量提高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腫瘤病人症狀的改善方面,但是,症狀的改善只能代表生活質量改善的一個方面,事實上,目前有現成的評價腫瘤患者生存質量的標準(包括國內、國際),生存質量包括食慾、睡眠、體力、精神狀況等多個方面,如果沒有嚴格按照公認的評價標準指導評定,那麼所取得的結果不可能全面的。
研究的科學性不夠
長期以來,中西醫結合治療腫瘤的臨床研究報告很難在國內外權威性雜誌上看到,其原因是什麼?主要是科學性不強,臨床隨機對照研究少,臨床觀察病例樣本偏少,協作研究開展不多。
展望
針對存在的諸多問題,深入開展研究實屬必要,筆者認為應加強以下方面的研究:
加大研究樣本,確認中醫藥治療腫瘤的確切療效
過去中醫藥治療腫瘤所取得的臨床研究結果建立在觀察病例較少的基礎上,因此不能輕易地對中醫治癌的療效下結論,需進一步開展多中心協作,在擴大觀察病例的基礎上進行驗證、確認。
深入研究腫瘤的證型特點
研究證型特點的前提為嚴格公認的標準,只有在嚴格的診斷標準下,得出的研究結論才有科學性、可比性及臨床應用的可行性。
加強抗腫瘤機理的研究
在療效已確認的基礎上,加強中醫藥抗腫瘤的機理研究,否則,應用任何新方法、新指徵所得的實驗研究結果均無多大實際意義。
加強中醫療法與基因組療法關係的研究
癌基因、抑癌基因在腫瘤發生髮展中所起的作用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初步顯示癌基因的過度表達及抑癌基因的缺失與腫瘤的發生髮展相關。從基因-蛋白質-生理功能-人體症狀的相關性角度分析,某些特定基因的調控失常,會產生特定的蛋白質調控失常,而隨之而來的人體生理功能失調所帶來的一系列症狀也是相對固定的,而那些相對固定的症候群體可以用中醫證的概念進行分析,因此,我們有可能將腫瘤病人的證型規律、證的機理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另外,中醫認為“治病必求於本”,而現代認為癌之“本”為基因調控的失常,因而,中醫藥治療腫瘤的療效機理必定與基因、蛋白質水平的改變有著密切的聯繫,反過來,以這一理論為指導,對中藥進行分子水平的篩選,當發現某一中藥成分能夠改變與腫瘤發生髮展相關的基因的表達時,再進一步進行動物實驗及臨床療效驗證。
選擇公認的生存質量量化標準
應用中醫藥提高腫瘤病人的生活質量,是發揮中醫藥治療腫瘤優勢的主要方向,也符合國際抗癌治療研究的趨勢。選擇公認的有關生活質量的量化標準,通過大量的病例觀察,將為中醫藥治療腫瘤療效的客觀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積極開展中醫藥綜合治療的療效評價
此類課題難度較大,但很有意義。如針灸、食療,一直沒有一個對其療效進行客觀的科學評價,按“適者生存”的原則,此類療法之所以能長期存在,必有其合理性。因此,設計相關的課題以客觀評價療效具有深遠的意義。
重視抗腫瘤中藥製劑的研究與開發
如何在臨床觀察有效的基礎上改進劑型,進一步提高中醫藥製劑的抗腫瘤療效?也是一個值得中醫、中西醫結合腫瘤研究工作者思考的問題。停留在湯劑、丸劑、散劑基礎之上的傳統用藥方法往往存在重複性差、療效低的問題,一方、一藥之所以能取得療效,肯定有一個或幾個起有效作用的有效成分,用科學的方法確定有效成分、研究藥物在體內的分佈及代謝規律、明確其有效劑量對中藥抗腫瘤療效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既往認為,只有復方的研究才具有中醫的特色,一旦研究重要單體就脫離了中醫的範疇,筆者認為這種思考方法存在片面性,如以中醫治療腫瘤的臨床療效為前提,以提高中醫抗腫瘤療效為目的,這樣的研究同樣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靛玉紅、聯苯雙脂、青蒿素、黃連素等中藥有效成分的提取與應用,既提高了療效又避免了用藥過程中藥材的浪費,這樣的研究思路值得腫瘤中西醫結合研究工作者的借鑒。
重視患者內環境的調節,通過綜合治療達到內環境的平衡
腫瘤病人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通過綜合治療有希望獲得治癒的病人,另一類則是目前的醫療水平所難以治癒的病人,對前者我們可能採取更加積極的治療手段力求在短期內獲得滿意的清除體內腫瘤細胞的臨床療效;而對於後者則在減輕症狀的基礎上盡量延長生命。但是,無論治療目的如何,我們均面臨著對病人正邪力量對比的分析以及對扶正與祛邪側重面的取捨問題。
中醫治療強調整體觀念,重視對患者生理功能的宏觀調節,在辨證的基礎上因人而異制定中醫治療法則,運用中醫藥的目的是改善機體的內環境,使之朝著不利於腫瘤復發、轉移的方向轉化。近年來,醫學研究發現,腫瘤的生長和轉移必須依賴於新生血管的形成。因此,消除這種內環境,用藥物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就有可能抑制和阻斷腫瘤的複發及轉移,有學者以此研究為切入點,進行了益氣活血法抗腫瘤的研究,發現益氣活血法不僅能在宏觀上改善患者的氣虛血瘀症狀,而且在微觀上改善與腫瘤復發轉移密切相關的血液高凝狀態及免疫抑制狀態,中藥人參中有效成分Rg3有著十分強烈的抑制腫瘤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且毒副反應小,能長期服用。
許多清熱解毒、以毒攻毒、化痰散結的中藥均被證明有一定的抗癌作用,但完全寄希望於中藥口服殺滅癌細胞的可能性較小,臨床上證明完全以攻伐藥物組成的中藥方劑往往很難獲得滿意的抗腫瘤療效,相反,以扶正、調整為原則的中藥方劑卻常有令人滿意的療效,說明合理應用中藥對失衡的內環境進行調節,使機體內環境朝不利於腫瘤發展的方向發展,應該成為中醫治療癌症的立足點。
總之,在腫瘤的具體治療過程中,辨證與辨病、攻邪與扶正、局部與整體、治本與治標之間的相互關係的正確處理是治療成功與否的關鍵,這里便涉及到一個平衡的問題,只有在治療過程中真正掌握了平衡的原則,才有可能對患者失調的陰陽平衡進行有效的調節,從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關鍵字:#因人而異制定中醫治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