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以Oldham為代表的生物醫學科學家將其概念定義如下:BRM是指能調節、增強、興奮和恢復機體生命功能的一大類生物藥物。
一、生物反應調節劑(BRM)基本概念
生物反應調節劑(Biological Response Modifier,BRM)是國際上廣為關注的全面調節人體生命活動平衡的生物製劑。
生物反應調節劑主要有生物工程細胞因子、過繼轉移免疫細胞、單克隆抗體偶聯物和基因重組分子疫苗。其調節作用對像是神經、免疫、內分泌等人體中樞性調節系統,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細胞基因的表達。因此,國內外專家將BRM作為維持神經(N)、免疫(I)、細胞基因(C)和內分泌(E)這人體四大網絡(NICE網絡)平衡的有效調節劑,在新世紀保健中生物反應調節劑也成為個體化修復亞健康的重要措施。
二、調節機理
隨著生物科學日新月異的發展,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與細胞基因組之間的相互作用逐漸引起人們的極大興趣。大量的研究表明,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與細胞基因表達和調控之間具有廣泛而密切的網絡聯繫,並不斷地湧現出新的發現和新概念,逐漸形成了神經、內分泌、免疫和細胞基因相互交叉和滲透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細胞生長調節因子網絡學。近年來,這一領域發展迅速,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為人類認識複雜而精密的生物整體調控奠定基礎,並可進而為疾病的預防、診斷和治療開闢新的途徑。
神經、內分泌、免疫三大系統(NIE網絡)除了各自獨具的經典內容外,共同擔負著控制機體內基本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包括呼吸、循環、消化、泌尿生殖和防禦。三個系統在體內的分佈和作用均廣泛。神經系統以神經纖維、神經遞質和神經肽支配和作用於各種組織器官,其中也包括內分泌和免疫組織器官。內分泌系統則以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控制各器官,如胰腺、甲狀腺、甲狀旁腺、性腺,以及釋放的各類激素廣泛影響各組織的營養代謝、生長發育等基本生理功能。免疫系統的胸腺、脾、遍及全身的淋巴組織以及骨髓產生和釋放出淋巴細胞、細胞因子、抗體、補體等一系列免疫細胞和免疫分子,通過血液循環和淋巴分佈於全身各個部位,也包括神經內分泌的組織和器官。
NIE網絡系統具有共同的基本功能,即對內外環境信息的感受和傳遞。各類理化、生物和心理因素的刺激信息均可直接或間接地由三個系統感受和傳遞。但也有偏重,如神經系統感受和傳遞冷、熱、觸覺等刺激的信息;內分泌系統感受和傳遞發自神經和免疫系統的各類信息;免疫系統則主要感受和傳遞生物性因子,如病毒或細菌感染的刺激信息。
NIE網絡系統間相互聯繫的信息分子主要是各類神經遞質、神經肽、激素及免疫分子。以往認為,神經系統產生釋放神經遞質和神經肽,激素由內分泌組織合成釋放,免疫分子僅是免疫器官的產物,這種認識已被打破。大量研究證實,這些信息分子恰好是三個系統組織共同具有的,其相應受體也廣泛分佈於三個系統的組織和器官。例如IL-1、IL-2及其受體在腦組織中存在,淋巴細胞可表達產生β-內啡肽和生長激素及其受體。一些細胞表面分子也可在三個系統細胞上重疊分佈,如MHC-Ⅰ類和Ⅱ類分子可以存在於免疫細胞。神經膠質細胞和垂體細胞也存在於胸腺內樹突狀細胞。囓齒類動物神經元細胞和胸腺細胞共同表達Thy-1抗原。
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分別存在著極其嚴密和精細的內部調節機制,在細胞、分子和基因水平上構成一個動態平衡的網絡,通過相互刺激、相互制約,達到系統內部的自我調製和相對穩定。但三個系統的內部調節機制並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在某些環節或機制上相互交織,由此構成機體內***立體網絡調控,對於在整體水平上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和健康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三、應用適應症
生物反應調節劑的臨床應用源於生物醫學科學家的免疫網絡調節實踐,早在1908年,Paul Ehrlich提示年青機體內存在著保護機制,使突變的細胞克隆能潛伏幾十年而不致發展成為腫瘤。以後,Burnet創立了免疫監督理論,機體的免疫監督機制可以識別與防禦腫瘤的發生與發展,這亦是如今研究生物反應調節劑的主要理論基礎。
此後的半個多世紀,學者們致力於尋找有效的免疫促進劑,在細菌及其產物中進行大量篩選工作,對於有效的細菌製劑又進行活性成分的分離與純化,希望能找到化學結構明確、活性高的成分。其次,隨著免疫調節機制的深入研究,對胸腺素、轉移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的免疫調節作用亦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為過渡到臨床應用提供了理論基礎。
1970年生物醫學科學家們從天然植物中發掘出有效免疫調節藥物,人參多醣、香菇多醣、茯苓多醣及黃芪多醣等亦相繼報導。 70年代各種細胞因子相繼發現,重組DNA技術和雜交瘤技術的發展使細胞因子的大量生產有了可能,為基礎與臨床深入研究提供了必要條件。 90年代初,白細胞介素-2(IL-2)、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α-干擾素(IFN-α)相繼批准上市,並在臨床治療中應用,新的細胞因子陸續發現,有關細胞因子的理論與細胞因子作為生物反應調節劑療法的研究已成為當前生物學中非常活躍的研究領域與熱點。這就使生物反應調節劑的研究進入了人體抗衰保健的一個新時代。
二、生物反應調節劑(BRM)分類:
細胞療法—過繼免疫中效果最好的一種療法,可採用自體或異體外周血PBMC,亦有採用骨髓血或臍血或腫瘤內浸潤T細胞進行體外擴增LAK並進行回輸。改進的LAK有粘附性AK、PH-AK和CIK及腫瘤細胞破碎物或純化腫瘤抗原共培養LAK及DC/LAK。
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2(Interleukin-2 ,白介素-2,TCGF,PROLEUKIN)、IL-1、TNF、IL-12、IL-18、FLT-3L、BPO、IL-7、IL-15GM-CSF、G-CSF、IL-13、IL-3、IL-4、IL-10、TGF、VEHF、NGF
其他生物製劑和動物製劑—胸腺素(日達仙、胸腺五肽)、胸腺因子D、 胸腺肽、轉移因子(包括正常人白細胞轉移因子和胎盤轉移因子等)、胎盤脂多醣、乙型肝炎高效價免疫球蛋白、丙種球蛋白、乙肝疫苗、小牛胸腺肽、華蟾素、斑蝥素、免疫核糖核酸(Immune RNA,免疫核酸,iRNA)、抗乙肝免疫核糖核酸、核酸-酪素(核酪)
微生物製劑— 沙培林(Sapylin,鏈球菌722低毒菌株經培育和青黴素處理製成的凍乾製劑,與OK-432類似)、溶血鏈球菌SU(溶鏈菌製劑,OK-432, Picibanil)、高聚生(Highly Agglutinative Staphylococcin,HAS,有效成分為超抗原金葡菌腸毒素C (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C,SEC))、胞必佳(nocadia rubra cell wall skeleton N-CWS,紅色諾卡氏菌菌體製劑,主要成分為諾卡氏黴菌酸、阿拉伯半乳聚醣和粘肽)、A型鏈球菌甘露聚醣(多抗甲素,α-Polyresistin,Polyactin A)、短小棒狀桿菌菌苗(短棒菌苗,丙酸桿菌,可化舒,Propionibacteriumacnes,COPARVAX)、、、凍乾麻疹活疫苗、卡介苗(Vaccine Calmette-Guerin, 結核活菌苗,BCG)及核酸多醣(PNS)、傷寒桿菌脂多醣、靈菌素( Prodigiosin ,神靈桿菌脂多醣,靈桿菌素) 、亮菌甲素(假密環菌甲素)、 烏苯美司(Ubenimex, 抑氨肽酶素,抑氨須酶B,BST了BESTATIN)、西佐糖( Sizofiran, 裂襉多醣,裂褶多醣,Sonifilan,Schizofilan) 、
植物製劑—包括植物提取物和其他成份等,如香姑多醣、銀耳多醣(銀耳孢多醣)、靈芝多醣、雲芝多醣(雲芝蛋白多醣,雲芝多醣K)、豬苓多醣、茯苓多醣、猴頭多醣、灰樹花多醣、銀耳多醣、樹舌多醣、蟲草多醣、海藻多醣、螺旋藻多醣、魔芋多醣、人參多醣、黨參多醣、當歸多醣、枸杞多醣、牛膝多醣、黃芪多醣。其他成份包括有植物血球凝集素(植物血凝素,PHA)等
其他—聚肌苷酸-聚胞苷酸(Polyinosinic Acid-Polyinosinic Acid,聚肌苷酸胞嘧啶核苷酸,聚肌胞苷酸,聚肌胞,Poly I:C) 、聚腺苷酸-聚尿苷酸(Polyadenilic-Polyuridylic Acid,聚腺苷酸尿嘧啶核苷酸,聚腺尿苷酸,聚腺尿,PolyA:U) 、替洛隆( Tilorone ,泰洛龍,乙氨芴酮) 、異丙肌苷( Inosine Pranobex,Inosiplex, Methisoprinol, Isoprinosine, ANAVIR, IMUNOVIR,ISOVIRAL) 、鹽酸左旋咪唑(驅蟲速) 、景糖丙苷(異丙叉景天庚酮糖酐)、雙嘧達莫(潘生丁)、西咪替丁(甲氰咪胍)、紫草素、氧代賴氨酸、馬兜鈴酸(Aristolochic Acid, 增噬力酸—近年來因中藥中富含此物而而應用於減肥及其他治療中,因國外應用於減肥及風濕關節病治療中發生腎損傷而將此類中藥禁止出口進入西方國家,因此此藥不宜大量應用,事實上所有具有免疫促進作用、抗氧化作用的藥物超大劑量應用均可能出現腎損傷甚至腎衰竭,國外已把此藥列入腎毒劑和致癌劑範疇)
三、生物反應調節劑(BRM)分述:除版主特別注/標明*表明版主自主組文外,其他大部分內容是源自多方資料綜合而成)
*細胞療法—過繼免疫中效果最好的一種療法,可採用自體或異體外周血PBMC,亦有採用骨髓血或臍血或腫瘤內浸潤T細胞進行體外擴增LAK並進行回輸。改進的LAK有粘附性AK、PH-AK和CIK及腫瘤細胞破碎物或純化腫瘤抗原共培養LAK及DC/LAK。培養用試劑主要是IL-2,另外還有IL-1、PHA、OK-432、GM-CSF,理論上OK-432類BRM可致PBMC產生IL-1/2/6/12、TNF、GM-CSF等,是最好的培養添加劑。
細胞因子
干擾素Interferon(INF)
[药品来源]本品系宿主細胞受病毒感染或乾擾素誘導劑刺激所產生的,或由基因工程製備的一組蛋白。
[功效]干擾素具有抑制病毒的複制與增殖免疫調節活性抑制細胞分裂和抗腫瘤活性抑制肝纖維化。
[主治]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肝炎致肝纖維化、重型肝炎,急、慢性丙型肝炎,慢性丁型肝炎。
[剂型与规格]干擾素按其來源分為天然干擾素與基因工程干擾素;按其抗原特性、氨基酸序列、理化性質和生物學性質分α、β、γ三型。
病毒性肝炎治療以乾擾素α應用最多。
常用的干擾素製劑有:
(1)國產人白細胞干擾素α:粉針劑:100萬國際單位;
(2)國產重組干擾素α-1b(深圳科興賽洛金、上海生物干擾靈):粉針劑:100萬國際單位、300萬國際單位、500萬國際單位;
(3)國產或中外合作生產重組干擾素α-2a(瀋陽三生因特芬Intefen等):粉針劑:100萬國際單位、300萬國際單位、500萬國際單位;
(4)國產或中外合作生產重組干擾素α-2b(安微安科安特芬、深圳海王因特龍等):粉針劑:100萬國際單位、300萬國際單位、500萬國際單位;
(5)美國產重組干擾素α-2b(干擾能,IntronA):粉針劑:100萬國際單位、300萬國際單位、500萬國際單位、1000萬國際單位,近有長效IFN推出(一周一次用藥);
(6)古巴產重組干擾素α-2b(英力克):粉針劑:100萬國際單位、300萬國際單位;
(7)瑞士產重組干擾素α-2a(羅擾素,R0feM—A):粉針劑:300萬國際單位、450萬國際單位,近有長效IFN推出(一周一次用藥);
(8)英國產類淋巴細胞干擾素(惠福仁,Wellferon):天然干擾素,含22種α亞型。注射液:1毫升含300萬國際單位;
(9)美國產複合干擾素(幹複津):粉針劑:9微克、15微克;
(10)進口天然混合干擾素口含片(肝靈素):粉針劑:100萬國際單位;
(12)國產重組干擾素新製劑:如皮膚或五官科製劑及脂質體製劑等:
(13)國產/進口重組干擾素GAMMA(IFN GAMMA):粉針劑:100萬國際單位。
[使用方法] 干擾素-α-殷肌注或皮下注射,干擾素-β、干擾素-γ一般靜脈滴注,藥物劑量,療程依病情而定;
(1)治療慢性乙型肝炎:干擾素-α,每次300~600萬國際單位,每日1次,連用2~4週後改為每週3次,療程12週;或300~500萬國際單位,每週3次,療程16週。如在1個月後病毒複製沒有下降,可考慮增加劑量。如在3~4個月未獲改善,可考慮停藥。
(2)治療慢性丙型肝炎:干擾素-α,300~600萬國際單位,每週3次,療程6個月以上。
(3)治療急性丙型肝炎,降低慢性丙肝的發生率:干擾素-α:300~600萬國際單位,每週3次,療程6個月。
(4)治療慢性丁型肝炎:干擾素-α,500萬國際單位,每日肌注1次,連用2個月,如有效,繼續用至HDV RNA消失。
[注意事项]
(1)不良反應:α、β、γ三型乾擾素產生的不良反應基本相似。干擾素-α的不良反應具有多樣性,但大多數與劑量相關,且多為可逆性,停止治療後可以恢復。劑量小於300萬國際單位時,在多數患者不良反應輕或無,且為暫時性。
干擾素-α的不良反應有:
①流感樣綜合徵:在開始使用乾擾素時大多數患者可出現發熱、寒戰、心動過速、頭痛、關節痛、乏力不適。一般在第一次注射後2~6小時出現發熱,體溫可升至38~39℃,6~12小時達高峰,24小時內自然消退。流感樣症狀的反應強度與乾擾素的類型、劑量、給藥途徑及患者年齡有關。
②神經系統反應:疲勞常見,多出現在用藥4~7天內,且疲勞程度及持續時間與乾擾素劑量有關。約10%病人出現短暫的感覺異常,手腳麻木。少數病人可出現嗜睡、失眠、眩暈、注意力不集中、定向障礙,偶見抑鬱、焦慮、癲癰發作、昏迷。
③血液系統反應:常見的為粒細胞減少及血小板計數減少,少數可伴有輕度貧血,減少劑量或停藥後可迅速逆轉。
④消化系統反應:常見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瀉;部分病人可出現谷丙轉氨酶與穀草轉氨酶活性升高,但繼續用藥多可自行複常。
⑤泌尿系統反應:約20%治療者出現暫時性尿蛋白排泄增加,偶可出現可逆性的腎功能不全和腎病綜合徵。
⑥心血管系統反應:少見,可出現心動過速、早搏、低血壓或高血壓,偶可出現心房纖顫,充血性心力衰竭,腦血管意外。
⑦內分泌系統反應:偶見甲狀腺功能異常、高血糖、低血鈉,偶見高血鉀、低血鈣。
⑧皮膚反應:局部疼痛、硬結,長期應用少數病人出現脫髮,偶見皮疹。
⑨免疫系統反應:部分病人可產生抗干擾素抗體。此抗體可干擾干擾素的療效;在治療過程中可誘發自身抗體包括器官特異性與非特異性抗體,是否可引起自身免疫性疾病,尚在觀察中。
⑩其他:口乾、出汗增加、體重降低、偶見咳嗽、呼吸困難等。
(2)為預防或減輕不良反應發生,應注意用量不宜超過1000萬國際單位/日,如反應過重應減量,甚至停止應用,另可採取間斷給藥。用乾擾素前1小時口服酯氨酚(撲熱息痛)可預防與控制發熱。用撲熱息能、阿斯匹林、消炎痛或類固醇可控制流感樣症狀。給予滅吐靈或利他林可減輕中樞神經系統症狀。應用乾擾素期間應適當補充水份,預防低血壓。夜間注射干擾素,可有助於耐受不良反應。
(3)對乾擾素任何一組分有過敏史的患者禁忌使用乾擾素,如出現急性過敏反應,應立即停藥。孕婦、授乳婦女及18歲以下患者慎用。嚴重腎、肝及骨髓功能不全者,嚴重心髒病患者忌用,有中樞神經系統疾患者慎用。
(4)患者在對治療耐受之前,不要駕車或操縱機器。
(5)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應用乾擾素治療有效性的預測因素: 干擾素療法開始前:
①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病程事4年;
②有急性黃疸型肝炎史;
③谷丙轉氨酶和穀草轉氨酶活力中等度升高;
④血清HBVDNA與DNAP(DNA多聚酶)低值;
⑤肝組織病檢示慢性活動性肝炎;
⑥血清抗-HIV陰性。具有以上特點者可期望有較好療效。
干擾素療程的早期:
①血清與外周血單個核細胞2’-5’寡腺苷酸合成酶活力明顯升高者
②谷丙轉氨酶活力一過性升高;
③血清β2-微球蛋白明顯升高或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四人抗原增多;
④CD4/CD8比顯著升高;
⑤NK活性低下者。在應用乾擾素治療頭2週出現以上特點者可望有滿意療效。
在使用乾擾素期間禁用小柴胡湯,因二者合用可發生藥物性致性間質性肺炎。
[药理研究]
(1)抑制病毒的複制與增殖。本品與細胞膜上特異性受體結合,激活抗病毒蛋白的基因,轉錄相應的mRNA,進而轉譯為抗病毒蛋白。這些蛋白實際上是一些酶類,如蛋白激酶、2’-5’寡腺苷酸合成酶、磷酸二酯酶等,可從不同環節抑制病毒蛋白的合成,從而抑制病毒的複制與增殖。
(2)免疫調節活性。可調節T、B淋巴細胞功能;促進巨噬細胞的活性,增強干擾素(干擾素)的產生和白細胞介素1的分泌;促進NK(自然殺傷細胞)細胞的活性,增強分泌干擾素和白細胞介素2的能力;促進細胞表面組織相容性抗原的表達等。從而起調控免疫應答的作用。
(3)抑制細胞分裂和抗腫瘤活性。本品是正常和惡性細胞生長的有效抑製劑,動物實驗表明干擾素可抑制致癌病毒和化學臻癌物引起的腫瘤。
(4)抑制肝纖維化。可直接或間接抑制纖維母細胞、Ito細胞與膠原合成。用於慢性乙型、丙型、丁型病毒性肝炎,惡性黑色素瘤,毛細胞白血病,尖銳濕疣等。
干擾素脂質體
[药品来源]脂質體是一種由類脂質雙分子層組成類似生物膜結構的封閉小囊,可包裹藥物,為一種定向藥物載體。
[功效]除具有乾擾素的各項功能外,還具有靶向作用、免疫增強作用、保護肝細胞作用等。
[主治]用於慢性乙型肝炎。
[剂型与规格]注射劑:100萬國際單位。
[使用方法]肌注:每次100~300萬國際單位,每週2~3次,療程3個月。
[药理研究]
(1)靶向作用:易被單核巨噬細胞吞噬,將所包被藥物帶到靶器官,如肝臟,提高局部的藥物濃度。
(2)免疫增強作用:可作為免疫佐劑,增強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誘生干擾素和白細胞介素2。
(3)保護肝細胞作用:用於製備脂質體的多種天然磷脂是肝細胞的保護劑,脂質體包被干擾素後,使乾擾素的作用增強,而且克服了乾擾素易被機體體液中胰酶破壞,半衰期很短的缺點,可減少用藥劑量,減輕不良反應。
肝靈素
[别名] 口含α-干擾素。
[药品来源]本品主要成分為α-干擾素,含有16種天然人類干擾素亞類。
[功效]干擾素具有抑制病毒繁殖,抗細胞分裂和免疫調節作用。
[主治]用於治療多種病毒性疾病,如慢性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阿弗他口腔潰瘍(復發性口炎)、艾滋病病毒陽性者等。
[剂型与规格]口含片:每片含200國際單位。干擾素。
[使用方法]舌下含化,成人每次1~2片,每日1次,6個月1療程,丙型肝炎患者可用2個療程。
[注意事项]
(1)不良反應:少見,部分病人可出現暫時性鼻腔分泌過多。若每日用量大於500國際單位,可發生噁心、嘔吐、食慾不振。
(2)病人將藥片含在口內讓其逐漸溶化,持續5分鐘以上以便口腔粘膜吸收,切勿咀嚼或吞下藥片。若整片吞下則乾擾素會被胃中蛋白酶水解而失效。在含服前後30分鐘內不要進食或飲水。
(3)對曾有乾擾素過敏的患者,忌用本品。
(4)有嚴重心髒病、腎髒病患者,有癲癇發作或中樞神經功能障礙和同時患兩種疾病者,有骨髓抑制病者,均應慎用。
(5)因尚無妊娠期及兒童含用乾擾素的報導,孕婦及兒童是否應用本品,應由醫生評估利弊後決定。宜存放於4~8℃冰箱內,如室溫保存,溫度不宜超過25℃。
[药理研究]本品僅含有低劑量的干擾素,其進入體內如何發揮作用尚不明,可能是因口腔粘膜存在干擾素受體,本品舌下含化後乾擾素通過口腔淋巴組織吸收,或通過一種未知的途徑激活機體的免疫機能,從而發揮干擾素的治療作用。
白細胞介素-2 Interleukin-2 (白介素-2,TCGF,PROLEUKIN)
【藥理及應用】IL-2可作用於IL-2受體而發揮作用。在免疫活性方面能誘導及增強殺傷(NK)細胞的活力;能誘導及增強依賴IL-2而獲得對自身腫瘤具有細胞毒樣活力的殺傷細胞(淋巴因子活化的殺傷細胞,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 cells,簡稱LAK細胞);誘導及增強殺傷性T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的活力;增強B淋巴細胞的增殖及抗體分泌;增加依賴抗體細胞毒殺能力。
【用法】可試用於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及慢性活動性EB(Epstein-Barr)病毒感染等。
【注意】本品的不良反應有寒戰、發熱、體液瀦留、氮質血症、胃腸道反應及呼吸性鹼中毒等。
*至於其他細胞因子(IL-1、TNF、IL-12、IL-18、FLT-3L、BPO、IL-7、IL-15GM-CSF、G-CSF、IL-13、IL-3、IL-4、IL-10、TGF、VEHF、NGF)因時間關係未收列其他生物製劑和動物製劑
胸腺素Thymosin (胸腺肽,胸腺多肽)
【藥理及應用】胸腺素可使由骨髓產生的干細胞轉變成T細胞,因而有增細胞免疫功能的作用,對體液免疫的影響甚微胸腺素的作用可能是:①能連續誘導T細胞分化發育的各個階段;②具有調節機體的免疫平衡的作用;③能增強成熟T細胞對抗原或其它刺激的反應。胸腺素無明顯的種屬特異性。胸腺素已試用於胸腺發育不全綜合徵、運動失調性毛細血管擴張症、慢性皮膚粘膜真菌病等免疫缺陷病。對胸腺發育不全症患兒可長期應用作替代性治療。用於腫瘤病人,可見大部分患者T細胞數增多,也見有臨床症狀改善。對全身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療效。國內豬胸腺素試用於治療復發性口瘡、麻風、重症感染、慢性腎炎等等伴有細胞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時,發現對麻風和重症感染的效果最為滿意,對病毒性肝炎、惡性腫瘤、某些眼病也有一定療效。
【用法】肌注:每次2~10mg,每日或隔日1次。用於胸腺發育不良症幼兒,每天1mg/kg,症狀改善後,改維持量為每週1mg/kg,作長期替代治療。
【注意】
(1)常見的不良反應為發熱。少數病人有蕁麻疹、皮疹,個別病人出現頭昏等。
(2)注射前或停藥後再次注射時須作皮試。
轉移因子(Transfer Fautor,TF。包括正常人白細胞轉移因子和胎盤轉移因子等)
[来源]白細胞轉移因子係自健康人外周血白細胞提取的含有多核甙酸和多肽的小分子物質,主要存在於血循環中的小淋巴細胞,即胸腺依賴淋巴細胞(T細胞),其分子量小於3,500—5,000。 [性状]為無色或淡黃色透明液,冰凍後再融化,允許有微量顆粒存在。本品能耐去氧核糖核酸酶、核糖核酸酶和胰蛋白酶,具有可溶、可透析、可超濾,可冷凍乾燥的性質,低溫時可保存數年,而不耐熱,如加熱56℃30分鐘其活性則完全消失。
[作用与用途]本品具有激發和增強機體細胞免疫的功能,主要作為改善和提高患者細胞免疫的措施。用於病毒性疾病如帶狀皰疹、流行性乙型腦炎、慢性乙型肝炎;真菌感染如白色含珠菌、球袍子茵的感染;細菌感染如麻風及球菌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全身性紅斑性狼瘡、盤形紅斑性狼瘡、腫瘤及某些細胞免疫缺陷性疾病等均有一定療效。
[用法与用量]一般每次1—2單位,每1 —2週1次,皮下注射於上臂上三角肌內側或外側,也可注射於皮損周圍、皮損內、頜下或腋下淋巴周圍,也可做穴位注射(如足三里),局部治療時可加入2%鹽酸普卡因注射液2ml,防止疼痛。
[注意事项]
1.本品注射劑2ml含1單位相當於4×108白細胞的提取物,並有O. 5%氮合為防腐劑。
2.用法與用量可因病種不同而異,如帶狀皰疹或單純瘡疹1次注射1—2單位即可,而腫瘤則需長期應用,其他一些慢性病l一2週注射l一2單位,3個月為1療程,以後酌情而定。
3.本品副作用輕微,僅見註射部位疼痛,1—2小時後漸減輕(加普魯卡因也可減輕),偶有皮疹、痞癢、痙瘡樣損害。少數病人出現短暫發熱反應。
關鍵字:#生物反應調節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