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子宮頸癌的病因和病理
子宮頸癌的病因和病理
【病因學】
關於子宮頸癌的發生原因尚不清楚,國內外大量資料證實,早婚、早育、多產及性生活紊亂的婦女有較高的盛行率。目前也有認為包皮垢中的膽固醇經細菌作用後可轉變為致癌物質。也是導致子宮頸癌的重要誘因。近年來也發現子宮頸癌與性交而傳染的某些病毒有一定關係,如:①人類疤疹病毒Ⅱ型(HSV—2),因HSV—2抗體檢查在浸潤性子宮頸癌的病人中80% ~100%陽性;②人類乳突病毒(HPV),對各類子宮頸癌組織進行HPV特異性抗原的檢測,均提示子宮頸癌的發病與HPV感染有關;③人類鉅細胞病毒(CMV)。國內外均有通報,子宮頸癌前病變不典型增生患者血清CMV抗體滴度均高;動物實驗證明CMV-DNA具有惡性轉化能力。因此,病毒感染成為近年來研究子宮頸癌發病原因的重要議題之一。
【病理改變】
子宮頸癌以鱗狀上皮細胞癌為主,約佔90%~95%,腺癌僅佔5%~10%。但兩者癌在外觀上並無特殊差別,且均發生在子宮頸陰道部或頸管內。
(一)目觀在發展為浸潤癌前,肉眼觀察無特殊異常,或類似一般子宮頸糜爛。隨著浸潤癌的出現,子宮頸可表現以下四種:
1.糜爛型:環繞子宮頸外口表面有粗糙的顆粒狀糜爛區,或有不規則的潰破面、觸及易出血。
2.外生型:又稱增生型或菜花型。由息肉樣或乳頭狀隆起,繼而發展向陰道內突出的大小不等的菜花狀贅生物,質脆易出血。
3.內生型:又稱浸潤型。癌組織子宮頸深部組織浸潤、子宮頸肥大而硬,但表面仍光滑或僅有表淺潰瘍。
4.潰瘍型:不論外生型或內生型進一步發展後,癌組織壞死脫落,形成潰瘍,甚至整個子宮頸為一大空洞所替代,因常有繼發性感染,故有惡臭的分泌物排出。子宮頸癌尤其是腺癌也可向頸管內生長,使子宮頸成桶狀增大,這也是內生型的一種。
(二)鏡查
1.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表現為底層細胞增生,底層細胞不但增生,且有細胞排列紊亂及細胞核增大、濃染、染色質分佈不均等核異質改變。不典型增生可分為輕、中及重度。
①輕度不典型增生(間變I級):上皮細胞排列稍紊亂,細胞輕度異型性,異型上皮佔據上皮層的下三分之一。
②中度不典型增生(間變Ⅱ級):上皮細胞排列紊亂,異型性明顯,異型上皮佔據上皮層的下三分之二。
③重度非典型增生(間變Ⅲ級):幾乎全部上皮極性紊亂或極性消失,細胞顯著異型性和原位癌已不易區別。
2.原位癌:原位癌(CIS)又稱上皮內癌。上皮全層極性消失,細胞顯著異型,核大,深染,染色質分佈不均,有核分裂相。但病變仍限於上皮層內,未穿透基底膜,無間質浸潤。異型細胞也可沿著子宮頸腺腔開口進入移行帶區的子宮頸腺體,致使腺體原有的柱狀細胞為多層異型鱗狀細胞所替代,但腺體基底膜仍保持完整,這種情況稱為子宮頸原位癌累及腺體。
3.鏡下早期浸潤癌:鏡下早期浸潤癌在原位癌基礎上,偶然可發現有癌細胞小團已穿破基底膜,似淚滴狀侵入基底膜附近的間質中,浸潤的深度不超過5mm,寬度不超過7mm,也無癌灶互相融合現象,也無侵犯間質內脈管跡象時,臨床上無特徵。
4.鱗狀上皮浸潤癌:當癌細胞穿透上皮基底膜,侵犯間質深度超過5mm,稱為鱗狀上皮浸潤癌。在間質內可出現樹枝狀、條索狀,瀰漫狀或團塊狀癌巢。根據病理切片,癌細胞分化程度可分為三級:
①I級:分化好。癌巢中有相當數量的角化現象,可見明顯的癌珠。
②Ⅱ級:中等分化(達子宮頸中層細胞的分化程度),癌巢中無明顯角化現象。
③Ⅲ級:未分化的小細胞(相當於子宮頸底層的未分化細胞)。
5.腺癌:腺癌來自於被覆子宮頸管表面和頸管內腺體的柱狀上皮。鏡檢時,可見到腺體結構,甚至腺腔內有乳頭狀突起。腺上皮增生為多層,細胞低矮,異型明顯,可見核分裂相。如癌細胞充滿腺腔,以致找不到原有腺體結構時,往往很難將腺癌與分化不良的鱗癌區分開來。如腺癌與鱗狀細胞癌並存時稱為子宮頸腺、鱗癌。腺、鱗癌惡性度高,轉移早、預後差。
關鍵字:#子宮頸癌的病因和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