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談談癌症的綜合治療
癌症是一種心身疾病(ychosomatic disorders),是一種生活方式疾病的概念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癌的發生是由生物因素、心理因素、C型行為和社會因素所導致的,預防這類疾病,首先應講求心理健康亦即精神健康,正確對待各種心理、社會因素。長期反复的神經活動偏差,是許多癌症的誘發因素之一,而且,不同的精神狀態還常會左右癌症的發展速度和治療效果。長期緊張和過分激動會削弱人體的抵抗力,從而降低機體的免疫反應,容易遭致包括癌症在內的各種疾病的侵襲。情緒緊張和長期壓抑,可能是體內癌細胞的活化劑。中醫講的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太過或不及均可導致人體內氣血運行的紊亂,如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等。古代醫學家們早就指出乳腺癌發病與婦女長時間的情志不遂、抑鬱心情有關,噎嗝病與暴憂有關。在所有的癌症中,食道癌、甲狀腺癌、胃癌、肝癌、肺癌、乳腺癌與心理、精神因素關係最為密切。由於精神刺激,使人體內陰陽失調、氣血不和而發病,如大怒傷肝,憂思傷脾、暴喜傷心、悲憂傷肺、驚恐傷腎等,此時自身免疫功能降低,容易使潛伏在人體內的癌細胞乘機活躍起來而發展成癌腫,或促成轉移。當癌腫發生之後,如果情緒更加低落、沉悶,癌腫將迅速發展;反之,如果精神振作,奮起向癌症做鬥爭,並採用綜合的科學的治療方法,癌症將被擊敗。目前,有很多癌症患者確診後,思想上承受不住突然的打擊,無法正視現實,恐懼、氣憤、悲哀、失望等情緒接踵而生,這就會在整個治療過程中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同樣的醫療條件,由於一些病人“想得開”,有著與疾病做鬥爭的堅強意志,往往比那些被癌症嚇得不知所措的病人治療效果要強得多。如果精神上被摧垮,即使再好的治療也是枉然。所以情緒既可“致癌”,也可“治癌”。因此,腫瘤病人除了積極地進行臨床治療外,更要注意經常保持心理健康。
隨著社會的發展、醫學的進步、概念的更新,過去那種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biomedical model)已經轉變,取而代之的是現代的以身心雙重健康為標誌的“生物&mdashmdash;心理&mdashmdash;社會模式&rdquo (bioychosocial model)。這個轉變的最大特點是,認識到心理和社會因素在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過程中具有和生物因素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在這種醫學模式發展的趨勢中,既重視疾病,又重視病人;既重視藥物和手術治療,又重視心理治療和社會干預。真正轉變了過去那種“以病為本”治療的舊觀念,確立了現在“以人為本”治療的新觀念。既然突出了“以人為本”,那麼對癌症病人開展心理治療就不容忽視。
一、知曉病情變被動治療為主動參與治療
開展心理治療,必須掃除思想障礙,其前提是要讓病人知曉自己的病情,才能積極配合治療。
可是在我國由於長期的輿論誤導及渲染,以致人們“談癌色變”,現實生活中的“恐癌症”侵蝕著每家每戶,人們總覺得患上癌症就沒好,“十個癌症九個埋,剩下一個不是癌”,癌症就是絕症和死亡劃等號的這種思想已根深蒂固。因而,一旦家中有人罹患癌症,其做法是能盡量隱瞞就先不告訴病人真相,擔心病人心理這關過不去,精神上承受不了。事實上這種做法弊大於利,很容易錯過最佳的治療時機,本來有的病屬中早期,可硬是人為地拖到了晚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隨著醫學科學的進展、衛生常識的普及,人們對癌症的認識及觀念也在轉變。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在全部癌症中,應用現代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有1/3可以預防;有1/3早期診斷可以治愈;還有1/3可以減輕痛苦、延長生命。因此,筆者的觀點主張“公開性”治療,與其含混其辭,不如坦言相告,當然這要講究一些策略。這時醫生和家屬應配合好,提前和患者打好招呼,讓病人有個思想準備,根據各種檢查和化驗結果,找他談一次話,告知病情,並幫助確定最佳治療方案,共同做好患者的思想安慰工作,解除癌症就是不治之症的錯誤認識,幫助患者闖過“精神關”,使患者看到希望和曙光,自覺地放下思想包袱,以便和醫生在治療上達到默契配合,這樣才會愉快地接受各種治療手段,藥物在體內吸收的也充分,療效自然會理想,同時也避免了許多矛盾和尷尬局面的發生。
癌症一經確診,手術、化療或放療是其主要治療手段,但因其對身體有創傷和某些副作用,如果不告訴病人實情就無法實施治療。既或是造假診斷敷衍,病人也會根據治療方法猜個差不多,這樣非但達不到減輕患者精神負擔的作用,反而更加重了他們的心理壓力,弄巧成拙了。更有這樣的家屬,一怕告訴後擔責任、被埋怨;二低估了患者本人,怕精神上承受不住打擊。就私自決定放棄手術、放、化療。本來很有治療價值,但由於上述思想做怪,也不敢領病人去腫瘤專科醫院或專治腫瘤的診室看病。而是送往綜合醫院病房或診室就治。為了不讓病人發現自己患癌,甚至有的必要檢查也不敢領病人去做。豈知癌症不同於其他疾病,專業性很強,而且首次治療和用藥正確與否至關重要,這直接決定著預後的療效,等一旦明白過來將悔之晚矣。
讓病人知曉病情,也是病人的基本權利,別人無理由去剝奪,只有這樣才會使病人由消極的、被動的接受治療變為積極的、主動的參與治療。這不僅有利於減少癌症患者不必要的猜疑所引起的精神負擔,更重要的是有利於癌症患者積極配合治療。癌症的手術、放化療對機體的損傷和副作用均很大,有了精神準備和求生的慾望,就能克服戰勝之。尤其是中醫治病,強調望聞問切的診療手段,不見到病人不行,見了病人不把病情挑明也不行,治療方法、用藥、飲食忌口及一些注意事項等不說透還是不行,也不利於心理和精神治療。所以隱瞞病情是治療中的一大障礙。另外,癌症不是吃幾付中藥就能好的病,而需要一段長期的治療過程,一旦病人覺得短期內效果不明顯,自然會產生懷疑,甚至拒絕再治療或要求換醫院、換醫生和換藥等,這就會錯過最佳的綜合治療時機,對預後相當不利。
二、調整心態精神支柱不倒是關鍵
調整心態要注重心理治療。所謂心理治療(ychotherapy)又稱精神治療,是指治療者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通過醫患之間語言、行為的交流以及治療性人際關係的交往,幫助病人克服心理困難或心理障礙,達到改善心理狀態和行為方式的治療過程。
臨床中癌症病人的心態較為複雜,尤其是剛剛患上此病的,一般要經歷以下幾個階段:一是疑慮期&mdashmdash;在沒有確診之時,病人焦慮反應突出,對診斷表現震驚和猜疑,對確診又有心存錯誤的僥倖。往往反复求醫檢查企圖逃避;二是驚恐期&mdashmdash;病人已知確診為癌時,會驚恐萬分、煩惱不安,如大禍臨頭。性格外向者會悲傷痛哭、茶飯不思。內向性格者可能逢人徵詢,以求證實。病人害怕早逝,牽掛家人,同時本身又需要別人的同情與關懷;三是悲觀期&mdashmdash;病人對自己患癌無疑後,便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一方面留戀過去的人生,惦念放不下的種種問題,另一方面又急於安排規劃有限的人生。相反卻很少去考慮現實疾病的治療。同時病人心理活動十分矛盾,表現為失望多於期待,死亡安排多於生還打算。心緒不安、事事失興,終日悶悶不樂。很少有病人能規劃出明確的未來目標;四是認可期&mdashmdash;經歷一個時期的診治與周圍的情境的適應,病人終於接受了自己的“病人角色”。由於對生活和工作有了一番安排,病人心情反倒表現平靜,準備默默告別人生。同時,表現為願意接受治療,並對各種療法寄予很大期望;五是失望期或樂觀期&mdashmdash;病人經歷了手術、放療、化療的折磨,不但給生活帶來許多不便,心理上也承受著巨大的挫折。由於療效不顯或體力不支或經濟負擔過重或痛苦難忍,產生消極絕望心理。而一部分人會因療效的出現呈現出樂觀的情緒,願意繼續接受治療,以期待治愈。
那麼在病人失望徘徊階段,醫生就要及時有針對性的予以心理治療。首先要鼓勵他克服困難、堅定信心、戰勝自我,要珍惜人生,人生雖美好但她屬於努力拼搏的人,要用精神的力量去戰勝一切,這時最重要的是調整心態,外因、內因要協同作用,首先自己要解決好生死關,看破生死,要不怕死。從哲學意義上說,生就意味著死,肉體的生命不是永恆的,這是各種生命的必經之路,是自然規律,如同花開花落一樣。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生的幾十年又何嘗不是一次花開花落!在生活中,能夠奪去人生命的因素有很多,疾病、意外事故、自然災害等,有許多是人為難以抗拒的,人難免一死,只是遲早而已,要想開這一層,就會輕鬆多了。其次,要客觀分析、冷靜思考自己面對的現實。癌症雖是一種能夠致命的疾病,但他並不是絕症。其它的慢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病、糖尿病等,照樣可以致人於死地的,可心理壓力並不大。所以要了解癌症是可防可治的,了解它的規律,精神上放鬆並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作用,愉快地接受治療,才會促使療效提高。卡爾”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說道:“精神,乃是您所信賴的偉大神醫”。“一種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藥更能調理生理上的疲憊和痛楚”。能有這樣“必愈”的信念,就會給病人帶來新的艷陽天。
三、調動潛能培養個人興趣與愛好
每個人的機體內都蘊藏著一定量的潛能,這種潛能只有靠人精神情誌上的調動才能發揮出來,一旦發揮出來將會“奇蹟”般地戰勝疾病。實際生活當中,常有這樣的例子,夜間行人在馬路上走,突然回頭髮現後邊有壞人或瘋狗追趕,這時他跑的速度非常快。再有當突然發生地震的一剎那,人們從房子裡逃出的速度也非常快,而這種情況下的“速度”是平時練不出來的,這就是潛能的暴發。所以患了癌症的病人,要積極調動和發揮體內的潛能來與疾病拼搏,坐以待斃,不如奮起抗爭。
但有相當一部分病人總是高興不起來,成天悶悶不樂,疑心重重,對治療缺乏信心,精神支柱倒塌,生活勇氣喪失,意志崩潰,這時就會陷入一種怪圈:心態不平衡→思想壓力增大→嚴重失眠→食慾下降→身體消耗→內環境改變→臟腑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低下→潛能處於抑制狀態,如此惡性循環而最終導致癌症的複發、擴散、轉移,直至死亡。
患上癌症,要學會自我解脫、自我控制、自我調節,要心胸豁達,行寬心和、泰然處之,抱著“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病已經得了,無論輕重、抱怨、哀嘆、哭天喊地都與事無補,人活一口氣,勇敢面對,振奮精神、積極治療才是上策。要學會和運用心理防衛機制,盡快擺脫怪圈,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這時最好運用轉移法,將不佳的心境(興奮灶)向寬慰和歡樂的情緒轉移,暫時忘掉憂怨,培養個人的興趣與愛好,做一些有趣和健康的事情。在不愜意時,到公園或結伴郊遊、踏青去;或參觀書展、畫展、美展;或唱歌、聽音樂、養花、練書法、攝影、看電視、讀書等等,盡快使不良情緒轉變之。而這些閒情逸致,既陶冶情操又分散了對疾病的注意力,也使一些從前無暇顧及的興趣和愛好得到了很好的發揮,確實豐富了生活和精神世界。當有了健康的心理、樂觀的心態,延長的生命中也增加了繽紛的色彩,生存質量提高了,免疫功能增強了,自然病情也隨之穩定了。
四、積極“話療&rdquo 以抗癌明星為榜樣
“話療”是心理治療的一種方式,也是癌症患者相互交流抗癌體會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人類的語言非常豐富,以語言為基礎的心理療法是人們與疾病作鬥爭最有效的方法。詞語可以使人驚恐不安。聽到壞消息就會臉色蒼白、心跳加快、傷心、落淚;聽見沉痛的噩耗會昏倒、失去知覺。而聽到好消息就會高興、欣喜、筋骨舒暢充滿幸福之感。當人陷入不可自拔的苦惱之中時,一句鼓勵的話,一個古老的神話傳說和故事,富有哲理性的深刻而實際的道理會使人度過精神危機,重新充滿信心和勇氣。針對患者心理上的疑惑,我們在臨床中舉抗癌明星的例子,介紹他們相識,給他們搭橋,搞多種形式的交流活動,讓明星們現身說法談體會,到電台直播間演講,放錄像、參觀圖片展,以榜樣的暗示療法激勵新患者,幫他們闖關。
一位詩人說過:“人生不是一隻蠟燭,而是一支由我們暫時拿著的火炬,我們一定要使他燃得光明燦爛。”
五、堅定信心把個體抗癌溶到群體抗癌之中去
“狹路相逢勇者勝”,戰癌魔也如同戰場上打仗,處於被動就會挨打。在治癌這場戰鬥中,只有調動治與被治者的積極性,爭取主動,才能戰而勝之。為了進一步掃除病人的心理障礙,使他們早日樹立戰勝癌症的信心,我們鼓勵他們從家中走出來,把個體抗癌溶到群體抗癌之中去,參加癌症康復協會,鼓足勇氣堅定信心,轉移“興奮點”,與病友及時交流溝通,有針對性地解決心理情感及身體疾病等方面的問題。大家同病相憐,真誠相對,無任何利益衝突,無功利之爭,容易敞開心扉,這種群體抗癌的形式相當於集體心理治療(grou ychotherapy),對每個人都有著無可替代的心理調整作用。病友之間相互串聯,有撲克、棋類比賽;有郊遊、踏青、採藥;有唱歌、文藝舞蹈表演;有自助性聚餐、集體療養;有話療、心理康復講座;有五年生日慶典、聯歡;更有每天在一起習練抗癌健身操等等,讓每一次活動都回味無窮,總是沉浸在快樂之中,而沒有閒暇沉湎在病情的悲哀之中。
關鍵字:#談談癌症的綜合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