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惡性腫瘤病人營養不良的發生率為40%~80%,通過改善營養狀態來改善器官功能、免疫狀態,減少抗腫瘤治療引起的毒副反應,從而發揮改善病人預後的作用。
腫瘤患者的飲食營養必鬚根據病情及治療措施的不同而分別對待。如胃部手術後的病人飲食應細軟,少量多餐,5~6餐/日,干稀分食,餐後平臥,慎食甜食及牛奶,雞、鴨、魚、肉等最好做成勻漿,並註意額外補充維生素B及維生素C,還要注意多攝食動物肝、動物血等補血食物以防貧血,食道腫瘤患者的飲食應細軟,減少刺激,最好是半流質(即稀飯、麵條、餛飩、水餃、米粉、蛋糕、麵包、餅乾、饅頭、包子、花卷,蛋除油炸的均可,肉末、肝末、汆小肉丸、魚泥、魚丸、軟燒魚、豆腐、豆漿、豬血、牛奶、酸奶、軟水果如葡萄、香蕉、、西瓜、果汁、碎嫩菜葉等,宜少量多餐,5~6餐/日,注意維生素的補充)或勻漿飲食(即把要進食的食物煮熟後加水用搗碎機搗碎後而成的糊狀飲食,煮開後加糖或加鹽調味即可食用,易消化、營養價值的高低取決於配料)。並酌情使用腸內營養製劑及膳食補充劑。結、直腸病術後早期應少食或不食含膳食纖維素高的蔬菜,水果、粗雜糧、大塊的肉類等,以減少大便的量及次數。根據病情,可選用少渣的半流質飲食或非纖維型的腸內營養製劑。而結、直腸病術後3~6個月,大便量、性狀正常後則應多選擇含膳食纖維豐富的蔬菜水果和粗雜糧。放化療期間,食物應營養豐富,易消化、足夠水分,少油膩、少刺激、不用辣椒、花椒、芥末等強烈的調味品等等。
如何改善治療後出現的食慾不振。進食由享受變為一種負擔,這在癌症治療過程中很普遍。輕度的食慾不振僅為胃口不好,不愛吃東西;重度的食慾不振表現為厭食,甚至見到食物就噁心、嘔吐。為了增加進食量,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① 餐前半小時進行小運動量的鍛煉10~15分鐘,以使肌肉鬆馳,緩解厭食病人一想到進食就會發生的精神緊張。
② 除非在進食時,否則不要將食物擺放在面前。
③ 少吃多餐,每次進食量不要太多,可以每天吃5~6次,以病人能耐受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④ 提高食慾。每餐在食物的色澤、味道、外形及構成上應不斷變換花樣,並根據病人的喜好製作。還可在餐前喝一小杯酸性飲料開胃。
⑤ 改善味覺。接受化療、面部放療的患者,有時味覺會發生奇特的變化,本來是美味食物,聞起來卻是怪味,從而導致厭食。如有的病人感到肉是苦的,無法嚥下。此時可把肉切成小塊醃在滷汁中或甜酒中烹調食用。也可以試一試其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如用酸奶、冰淇淋、花生醬、鹹蛋等替代肉類。
⑥ 面頸部接受放療的患者,因放療導致口腔、咽喉部的粘膜受損,吞嚥食物,甚至喝水時都疼痛。此時患者應細嚼慢嚥外,還要樹立戰勝疾病的樂觀主義精神和頑強的意志。
⑦ 每次用餐後注意漱口。
⑧ 患者之間應重視交流飲食經驗,這有利於增加自己的膳食知識。
忌口是疾病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對疾病的治療和康復有一定的意義。但是臨床病人忌口往往存在誤區:有人認為“要嚴格忌口,雞鴨魚等所有肉類都不能吃,只能吃素,餓死腫瘤細胞”。結果忌口後病人日漸消瘦,體質一日不如一日,也無法進行任何針對腫瘤的治療。有人則認為不用忌口,什麼都可以多吃,以增強體質和免疫力來對抗腫瘤。結果吃了很多肉類食物,引起消化不良,加重肝腎負擔,甚至加速腫瘤的複發等。
對於民間所說的發物,是否能引起腫瘤,目前尚無確切的科學根據。但中醫所說的大發之物—公雞、鯉魚,我們不吃也罷。其他動物性食物是蛋白質的主要來源,應適量食用。一般每天飲奶半斤到一斤、吃肉魚蛋三至五兩,加適量的豆類及製品即能達到高蛋白的要求。有人認為,蘑菇、豆製品、饅頭、麵包是要經過發酵的,也是發物,真是無稽之談。蔬菜水果等植物性食物,只要是新鮮衛生的都有防癌抗癌作用。
我們認為,除吃中藥應遵醫囑忌口外,一般不宜過度忌口,以免影響營養的攝入。病人應該因病施膳:如放療應少吃狗羊肉等燥熱食物,應多補充水分;手術後足夠的營養促進傷口的恢復;消化道腫瘤應進易消化、少刺激的食物;肺癌忌燥熱傷陰的食物等。
關鍵字:#科學對待癌症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