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肝癌的介入治療即經肝動脈導管化療栓塞術(TACE)是目前治療不能手術肝癌的主要方法,已廣泛應用於臨床。
肝癌的介入治療即經肝動脈導管化療栓塞術(TACE)是目前治療不能手術肝癌的主要方法,已廣泛應用於臨床。 TACE治療術後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並發症,以疼痛、發熱最為常見。對疼痛控制的滿意程度,直接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及介入效果。
肝癌介入治療引起的疼痛,主要集中在術後的前三天,術後第一天往往最重。疼痛部位主要在右側肝區、劍突下和後背。常表現為脹痛、跳痛、滾痛等。應用不同的栓塞劑疼痛的特點不同:
(1) KMG栓塞:KMG為顆粒栓塞劑,是大小不等的膠體微球,注入腫瘤血管後可迅速阻斷血流,而且可栓塞到毛細血管水平。因此KMG栓塞後疼痛來得突然、劇烈且持續時間長。一般為1~10天。
(2) LUF的栓塞:LUF為油狀液體栓塞劑,栓塞的範圍廣,但容易被不斷強有力動脈血流沖散而流失。因此LUF栓塞後的疼痛強烈但持續時間較KMG短,一般為1~3天。但不穩定,有時會出現急性爆發痛。
(3) KMG+LUF混栓:既強烈又不穩定而且持續時間長,患者可因疼痛而不敢呼吸和有效咳嗽、煩躁不安、大汗淋漓,影響休息和睡眠。最難控制。
疼痛程度與栓塞的程度有關,栓塞血管越多面積越大疼痛越強。也就是說,栓塞劑用量越多,疼痛強度也隨之增強。儘管目前治療癌痛的藥物和非藥物方法多種多樣,但在所有的治療方法中,阿片類鎮痛藥是癌痛治療必不可少的藥物,對中重度癌痛患者,阿片類藥物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TACE栓塞後的疼痛控制,同樣遵循三階梯止痛給藥的原則,根據介入治療患者疼痛的具體特點合理用藥。以阿片類藥物為主,注射與口服聯用,中樞鎮痛與局部鎮痛聯用。主要應用的藥物有復方羥考酮片(泰勒寧)、鹽酸羥考酮控釋片(奧施康定)、嗎啡注射液、氟比洛芬脂微球注射液(凱紛)。
中度穩定疼痛一般以口服給藥為主,如口服泰勒寧或奧施康定。重度疼痛時需要聯合用藥,凱芬靜脈滴注,有突破疼痛時加用嗎啡注射液皮下注射。或者嗎啡注射液皮下注射加奧施康定口服。超前鎮痛主要是凱紛或度冷丁術前半小時注射給藥。凱紛是非阿片類靶向鎮痛藥,藥物主要在腫瘤部位起作用,它的給藥途徑是靜脈給藥,一般在15 min左右起效,鎮痛作用較強,持續鎮痛時間是6~8 h,特別適用於急性疼痛。嗎啡為中樞鎮痛藥,鎮痛作用強。 30 min 起效,持續鎮痛時間4~6 min。
奧施康定控釋片的有效藥物成分羥考酮,是半合成阿片類藥,屬中樞鎮痛藥,口服1 h起效,持續鎮痛時間12 h,對於穩定的中重度疼痛效果好。泰勒寧是對己酰氨基酚和羥考酮的複方製劑,主要作用於中樞和器官平滑肌止痛,飯後服用,20~30 min起效,持續鎮痛時間6 h,適合輕中度疼痛應用。
肝癌介入治療引起的疼痛專科護理原則:
(1)由於TACE治療後股動脈穿刺加壓包紮,患者的肢體需要製動,疼痛患者在疼痛過程中不能隨意變換體位。這樣長時間一種姿勢更加重了患者的煩躁不安和疼痛程度,所以我們要幫助患者適當變換姿勢,同時用治療性觸摸的手法舒緩肌肉的緊張度,從而緩解疼痛,同時注意預防動脈出血等介入並發症的發生。
(2)給藥的護理:對於急性疼痛患者給藥一定要迅速及時,用藥後評估疼痛是否在藥物起效時間後逐漸得到緩解,緩解的程度如何,有無不良反應發生等,為下一步藥物的調整提供依據。口服給藥時一定要掌握藥物的鎮痛時間,按時給藥。同時也要避開患者的睡眠時間給藥。在口服給藥前要觀察患者有無胃腸道反應,必要時可選擇直腸給藥,以免影響藥物鎮痛作用的正常發揮。
(3)不良反應的護理:在鎮痛藥使用後的不良反應觀察中,鎮痛藥的不良反應與TACE治療的不良反應大致雷同,因此兩種不良反應相互協同疊加,後果更加嚴重。尤其是便秘,嚴重者可出現肛門不排氣,腹脹如鼓、憋氣、不能進食。因此要指導患者用雙手朝一個方向輕輕揉動腹部,推動腸蠕動,促進排氣排便。同時配合通便藥物治療。
另外,肝癌介入治療後一般並發症以短期肝區疼痛、持續時間少於3週的低熱(﹤39℃)最為常見,多數請況無需特殊處理可自行緩解,其他包括:噁心、皮膚燙傷、胸水、呼吸困難、肝被膜下血腫、小膽管狹窄等。嚴重並發症較為少見,如腹腔內出血、針道種植轉移、肝膿腫、胃腸道穿孔和血胸等。介入後可能造成死亡的並發症有:多器官衰竭、敗血症休克、腫瘤破裂、膽道嚴重損傷和肝衰等。因此,應在術後做好各項觀察護理工作。
關鍵字:#肝癌介入治療後疼痛的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