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手術切除腫瘤仍是癌症治療的最佳手段,早期腫癌可100%進行根治切除手術,其長期生存率達90%以上。
手術切除腫瘤仍是癌症治療的最佳手段,早期腫癌可100%進行根治切除手術,其長期生存率達90%以上。癌症病人手術後均在醫院由醫生和護士進行治療和護理。手術後的護理目的就是盡可能地減輕病人痛苦和不適,預防術後並發症的發生,使病人能順利康復,直到出院。
病人是否能平穩地度過手術恢復期、身體功能恢復的好壞,與術後護理有著直接的關係。做為病人的家屬,也應學習一些有關術後護理工作的內容,對理解醫護人員為病人所實施的各項護理措施是很有幫助的。而且可協助護士們工作,在需要家屬參與的護理工作中發揮有效的作用。尤其是癌症病人手術創傷大,病人體質較差,恢復生理功能,就需要更長的時間,甚至是出院以後在家中的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所以更需要家屬的參與和協助,為病人儘早恢復健康而發揮積極的作用。
觀察——重要的護理活動
觀察是準確把握病情發展或變化必不可少的護理內容,是有效開展各種護理活動的前提,貫穿於整個護理活動中。
不同的患者不僅病情不同,而且術前、術中等經過亦不盡相同,術後病情變化更是千差萬別,因此,只有通過不斷細心地觀察,得到病人的各種反饋信息,才能準確把握每個病人的病情,及時實施正確的治療、護理。這裡值得提出的是,在對術後病人全過程觀察中,除特殊的危重病人或手術特護觀察病菌需要醫護人員24小時全程觀察外,一般最常在病人身邊的還是陪護的家屬或親人,這在現代康復領域提倡“病房家庭式”的形勢下更有意義。
觀察病人的要點
手術後觀察內容是多方面的,下面只介紹觀察的要點。
(1)觀察生命體徵
生命體徵是機體內在活動的一種客觀反應,是衡量機體身心健康的基本指標。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
1、體溫
體溫是指機體深部的平均溫度。口腔、直腸、腋下等3個部位測量所得的溫度和機體深部體溫相近,所以測量體溫常以口腔、直腸或腋下溫度為標準。正常體溫,不是指一個具體的溫度點,而是一個溫度範圍。體溫的正常值為:
腋下溫度:36.5℃(36~37℃)
口腔溫度:37℃(36.3~37.2℃)
直腸溫度:37.5℃(36.6~37.7℃)
體溫計分口表、肛表及腋表。家庭常用的是腋表或口表。
腋下溫度的測量:先用毛巾將病人腋下擦乾,再將體溫計的水銀管一端置於病人腋下深處,協助病人屈肘過胸,保留5~10分鐘後,取出觀看體溫結果。
口腔溫度的測量:將體溫計的水銀管一端置於病人舌下;或置於靠近臼齒處(稱熱帶,是口腔中溫度最高的部位)。口腔測溫時病人必須意識清醒,並囑咐病人不能咬體溫計,如果咬破水銀管一端,就容易造成誤吸水銀的嚴重後果。測量時間一般是3~5分鐘。
2、脈搏
脈搏是心臟的心縮與舒張在表淺動脈上可以摸到的一次搏動。因此,在正常情況下脈搏次數和心率是一致的,當脈率微弱難以測量或脈和心率不一致時,應分別測量脈率和心率。
可觸摸到脈搏的部位很多,最常用的是橈動脈,位於手腕內面,拇指一側,用食、中指、無名指的指端按於此處,就會感到有搏動,一般病人測量時,可數30秒鐘,重病菌需測1分鐘,正常的脈搏次數指成人在安靜狀態下,每分鐘搏動次數,為60~100次。
3、呼吸次數
呼吸是人體內外環境之間的氣體交換。手術後保持呼吸道通暢,是很重要的護理內容。正常呼吸次數,指成人在安靜狀態下的呼吸次數,每分鐘為16~20次。深度較均勻,有一定的節律。
4、血壓
血壓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壁的側壓力。一般指動脈血壓(只要無特殊註明,均指的是肱動脈的血壓)。肱動脈位於上肢肘關節的內面,肘橫紋的內上部位,此處可觸摸到動脈的搏動。
正常的血壓是指成人在安靜狀態下的血壓,收縮壓為12~19千帕(kPa),相當於90~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8~12千帕(kPa),相當於60~90毫米汞柱,脈壓差為4~5千帕(kPa),相當於30~40毫米汞柱。
(2) 意識狀態的觀察
意識觀察主要是觀察由於麻醉而使病人意識不清。因此,手術結束後需觀察麻醉狀態已經恢復的程度,尤其是即將清醒前常出現的躁動現象,要注意保護各種導管,如輸液管、引流導管,保護病人的正確體位,防止墜床等意外。與此同時還要注意是否有神經系統或身體其他方面的原因引起的病人意識改變。遇到此類情況,如醫護人員不在床前,應及時報告。
(3) 入液量的觀察
入液量包括:靜脈輸入的液體;經口攝入的液體和食物;經鼻飼管或腸瘺或胃瘺注入的液體。
正常成人每日入液量需要2500~3000毫升。手術的病人還要注意補充因手術而額外丟失的量。後者常由經治醫生估算。有經驗的陪護家屬,常能準確地告訴醫生,病人一天喝了幾茶杯白開水、幾碗粥等。這看似小事,但對掌握輸液量卻大有幫助。
(4) 出液量的觀察
出液量包括:尿量;手術引流管流出的液體量;刀口敷料滲出的液體量;出汗和皮膚蒸發的量(每日皮膚蒸發的量約500毫升),出汗較多,需更換上衣和床單進,出汗量可達1000毫升;腹瀉、便血等的量。
(5) 呼吸狀態的觀察
呼吸的觀察除前述的呼吸次數外,還應觀察:
1、有無異常呼吸,是否需要給予吸氧以及應吸氧的量;
2、胸部聽診,呼吸音是否清晰,有無干濕羅音,左右肺對比聽,兩肺呼吸音是否一樣;
3、自覺呼吸困難、胸悶、氣急、胸痛等;
4、有無痰液的咳出,痰的性質如何、量多少,是否有咳嗽無力等表現。
除第二點由專科醫護人員進行外,其他三點的觀察方法,陪護人員均可初步掌握,並提供給醫護人員。
(6) 腹部的觀察
腹部外科病人相對較多,加之胸部、泌尿等外科病人也常涉及到腹部(如禁食影響胃腸功能,胸部手術時需觀察腹式呼吸等),因此大量病人常需觀察腹部情況,陪護人員可觀察內容包括:
1、有胃腸減壓的病人,需確認胃管是否通暢,是否插入胃內,抽出胃液的性狀、量、顏色;
2、有無噁心、嘔吐、腹痛、腹脹的症狀,嘔吐物的性狀如何。
(7) 刀口的觀察
刀口的觀察不容忽略,因為常是病人的疼痛所在地。觀察內容包括:
1、刀口的位置、刀口有無出血、感染等;
2、手術留置引流管通暢否;
3、引流是否固定牢固,排出的液體顏色、性狀、量等如何。
(8) 皮膚、黏膜的觀察
1、觀察皮膚的顏色是否正常及體溫是否正常,有無浮腫、冷熱感如何。如四肢涼、顏色發紫、又感覺濕冷,一般是有效循環血液量不足的表現,應警惕休克的發生;
2、觀察眼結膜、口唇、指甲的顏色,是否蒼白。如有,提示貧血或休克;
3、口腔內黏膜反應,如有無口乾、舌燥、舌苔的形成等。
(9) 疼痛的觀察
手術後的疼痛是病人最痛苦的事情,會增加病人各種各樣的負擔。術後引起病人疼痛的原因很多,有頭痛、咽喉痛(插入胃管所致、刀口痛、導尿管所致的下腹痛、靜脈輸液處的血管痛、插入的引流管部位的疼痛、腰痛、背部痛等,仔細觀察全身,清楚致痛的原因後,要及時有效地止痛。
應當指出,在觀察護理中,有些是正常的生理反應,應予認知,如術後前兩天的刀口疼痛,尤其在術後第一天,疼痛較劇烈,3天后就會明顯減輕,病人及家屬不必緊張。但3天以後又出現刀口疼痛明顯,就是異常現象,最常見的就是刀口感染。結合病人的體濕,如果有明顯高,就說明了感染已發生了。因術後體溫的輕度升高(術後吸收熱)也是在3天之內,以後無導常發生,體溫會恢復正常。
關鍵字:#癌症外科手术后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