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癌痛與非惡性疾病引起的慢性疼痛不同,當癌症患者出現疼痛後,首先想到的是腫瘤出現了擴散,病情在惡化,生命將到終點。病人可能會出現抑鬱、焦慮或恐懼等心理問題。
癌痛與非惡性疾病引起的慢性疼痛不同,當癌症患者出現疼痛後,首先想到的是腫瘤出現了擴散,病情在惡化,生命將到終點。病人可能會出現抑鬱、焦慮或恐懼等心理問題。疼痛如未能有效的緩解,可以使病人失眠、食慾減退、體重減低、嚴重的疲勞和乏力。腫瘤患者伴有的疼痛均可歸為癌痛,包括腫瘤引起的疼痛(約佔75%~80%)、與腫瘤治療相關的疼痛(如手術、放療、化療等,約佔15%)、腫瘤患者同時存在的慢性疼痛(如關節炎、帶狀皰疹、頸肩痛等,約為5%~10%)。
一、癌痛的給藥途徑
很多患者入院以後要求使用針劑止疼,認為起效快、效果好,護士要教育患者盡量首選口服給藥,告訴患者口服是一種無創傷的給藥途徑,相對安全。另外口服給藥患者可以自己控制,增加患者在治療中的主動性。
經皮給藥也是一種無創傷的給藥途徑,一般用於相對穩定的疼痛治療,應盡量避免肌肉注射,因為註射藥物不僅會給患者帶來疼痛,而且出院以後用藥不方便,吸收也不可靠。
二、癌痛患者給藥時間
目前疼痛治療藥物根據藥物的釋放速度,可分為劑式製劑和控緩釋製劑兩種。很多患者認為只有疼痛無法忍受時,才需要服用止疼藥,這是臨床中最常見的誤區。事實上規範化的給藥方法,對於持續性疼痛的控制要按時給予控緩釋製劑,出現爆發疼痛時,要給予劑式製劑。只有按時服用控緩釋製劑,才能使止疼藥物在體內保持穩定的血藥濃度,從而保證疼痛得到持續緩解。
透皮貼劑是一類止疼藥,它的用藥途徑是經皮吸收,目前臨床常用的是芬太尼透皮貼劑,它用於疼痛相對穩定的維持用藥。藥物經皮膚持續釋放,一次用藥維持藥物作用時間可以達72小時。護理中要注意,選擇合適的粘貼部位,一般選擇軀體平坦乾燥體毛少的部位,如前胸、後背、上臂和大腿內側。粘貼前要用清水清潔皮膚,不要用肥皂或者酒精擦拭,待皮膚乾燥以後,打開藥物的密封袋,取出貼劑,先撕下保護膜,手不要接觸到粘貼層,將貼劑平整的貼於皮膚上,並用手掌按壓30秒,以保證貼劑的邊緣緊貼皮膚。每72小時要定時更換貼劑,更換時要重新選擇粘貼部位。貼劑局部不要直接接觸熱源,因為溫度升高會增加芬太尼的通透性,增加藥物釋放的速度,從而縮短藥物持續作用的時間。
對腫瘤患者出現疼痛嚴重的,治療前要根據病人主訴及全面體檢。了解疼痛的性質這樣可以明確內臟痛還是軀體痛。軀體痛一般表現為急性或慢性,痛的部位明確,性質為針刺樣痛、跳痛、刀割樣痛等。常見癌組織壓迫或侵及鄰近的軟組織、血管或骨等。內臟痛發病因素源於胸、腹、內臟器官,定位不明確,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如大汗淋漓等。性質為急慢性鈍痛、絞痛、脹痛等,可放射到遠處的體表即牽涉痛,常伴有各系統症狀。常見於癌腫壓迫血管、神經、筋膜、腸管引起臟器缺血,侵及胸、腹膜,肝、胰轉移引起包膜緊張等。神經痛由於外因及中樞神經受到損傷引起,性質為持續鈍痛伴短暫、嚴重的燒灼或觸電樣感覺異常,如皮膚麻木、針刺或蟻感,可有神經功能障礙。暴發性痛:病人突然出現劇烈不可忍受的疼痛,並伴有其他症狀,常見如肝癌破裂、胃腸穿孔和臟器扭轉等。可通過CT、B超、核素、MRI、X線等有助於確定腫瘤的部位及性質。核素檢查對骨轉移可較早地提供明確診斷。
關鍵字:#癌痛患者正確給藥方法及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