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4大檢查發現原發性肝癌
肝癌患者血清異常凝血酶原陽性率為69.4%。多數資料表明,異常凝血酶原對原發性肝癌有較高的特異性,而良性肝病、轉移性肝癌僅少數呈陽性,因此對亞臨床肝癌有早期診斷價值
癌症的可怕主要在於很難早期發現,目前對於原發性肝癌經過抽血化驗,有4項指標可提供有價值的診斷。
原發性肝癌為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列第三位,僅次於胃癌和食管癌。血清學檢測結合影像學檢查使肝癌在亞臨床期(還沒有出現症狀)即可做出診斷,從而明顯提高了肝癌的遠期療效。目前醫院常用診斷肝癌血清指標有以下幾種:甲胎蛋白(AFP)、異常凝血酶原(AP)、γ-谷氨酰轉移酶同工酶II(GGT2)及血清岩藻糖苷酶(AFU) 。
甲胎蛋白(AFP)
甲胎蛋白是1956年在胎兒血清中發現的一種胚胎專一性甲種球蛋白,1964年有人在肝癌患者血清中測得它。
參考值: <20微克/升(μg/L)。
病理意義: 正常情況下,這種存在於胚胎早期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在出生後即迅速消失,如重現於成人血清中,則提示有肝癌的可能。
另外,在生殖腺胚胎瘤和少數轉移性腫瘤如胃癌,以及在孕婦、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甲胎蛋白可呈假陽性,但升高不如肝癌明顯。甲胎蛋白現已廣泛用於肝細胞癌的普查、診斷、判斷治療效果、預測復發。普查中陽性可早於症狀出現8~11個月。肝細胞癌患者的甲胎蛋白陽性率為70%~90% 。
診斷標準: 甲胎蛋白>500微克/升(μg/L)持續1個月,或>200微克/升(μg/L)持續2個月而無肝病活動證據,並排除了妊娠和生殖腺胚胎瘤者,應高度懷疑肝癌。通常甲胎蛋白濃度與腫瘤的大小有關聯,但個體差異較大。
20%~45%的活動性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患者,甲胎蛋白呈低濃度陽性,一般不超過200微克/升(μg/L),常先有血清穀丙轉氨酶明顯增高,甲胎蛋白與此同時升高,在1~2個月內隨病情好轉、血清穀丙轉氨酶下降而下降。但甲胎蛋白低濃度陽性持續達2個月或以上,而且血清穀丙轉氨酶已正常,這時應高度警惕亞臨床肝癌的存在。
甲胎蛋白對肝細胞癌的臨床價值可以歸納為:
1、是一種僅次於病理檢查的診斷方法;
2、為目前最好的早期診斷方法之一,可在臨床症狀出現前8~11個月做出診斷;
3、為反映病情變化和治療效果的敏感指標;
4、有助於檢出亞臨床期、復發性與轉移性肝癌。
異常凝血酶原(AP)
異常凝血酶原也稱γ-羧基凝血酶原。
參考值: <250微克/升。
臨床意義: 肝癌患者血清異常凝血酶原陽性率為69.4%。多數資料表明,異常凝血酶原對原發性肝癌有較高的特異性,而良性肝病、轉移性肝癌僅少數呈陽性,因此對亞臨床肝癌有早期診斷價值。
γ-谷氨酰轉移酶同工酶Ⅱ (GGT2)
γ-谷氨酰轉肽酶同工酶Ⅱ對原發性和轉移性肝癌診斷的陽性率可達90%,特異性達97.1%,非癌性肝病和肝外疾病患者的陽性率小於5% 。 γ-谷氨酰轉肽酶同工酶Ⅱ與甲胎蛋白濃度無關,在甲胎蛋白低濃度和假陰性肝癌患者中,γ-谷氨酰轉肽酶同工酶Ⅱ的陽性率也較高。
血清岩藻糖苷酶(AFU)
參考值:3.5~10.3單位/升(U/L)。
國內報導,血清岩藻糖苷酶診斷原發性肝癌的陽性率為70%~80%,該指標陽性與甲胎蛋白濃度及腫瘤大小無關。血清岩藻糖苷酶對甲胎蛋白陰性肝癌和小肝癌患者的陽性率分別為76.1%和70.8%。對轉移性肝癌和肝良性腫瘤均為陰性,但肝硬化、慢性肝炎患者出現假陽性率較高。
甲胎蛋白、γ-谷氨酰轉肽酶同工酶Ⅱ、異常凝血酶原對肝癌有肯定的診斷價值,在普查中也有早期診斷意義。三項聯合檢測,可大大提高診斷準確率。血清岩藻糖苷酶對肝癌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特異性不高,若與甲胎蛋白聯合檢測,可用做甲胎蛋白呈陰性肝癌患者的輔助診斷。
關鍵字:#4大檢查發現原發性肝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