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癌症防治的幾大誤區
都知道梅艷芳和李媛媛因同一種絕症而離開世界。無數人為之痛惜之餘忽然想到了自己:年齡相仿、經歷相仿、症狀相仿——特別在當下上海的腫瘤發病率達到1%的態勢下,雖然這樣的聯想並不科學,但資料顯示的結果依然讓許多人心有餘悸:此類病症在我國每年有13萬新發病例,約佔世界的四分之一;我國每年約有5萬患者死於宮頸癌。
5萬人的遽逝,就是5萬個家庭的破碎,如果累積計算,10年來至少已有50萬個家庭遭受重創,這是一組讓人不能不為之震驚的數字。
為此,本刊特邀上海醫學會婦產科學會主任委員、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婦產科主任狄文教授來談談女性的保健。
“診治”的偏見
問:不少女性常常有一些生理期乳房腫痛、白帶增多或有異味等現象,認為這是正常的,通常不會去醫院檢查。請問,這種做法對嗎?
狄文教授(下簡稱“狄”):這是一個誤區。婦科疾病的一個最顯著的特徵是發病隱匿,症狀模糊。如以大眾化程度最高的乳腺癌為例:初發症狀很像“小葉增生”或女性生理期乳房腫痛,如做乳房檢查也恰巧發現“小葉增生”,那就容易引起患者的麻痺;又如宮頸癌,初發症狀也很容易和其他婦科疾病症狀相混淆,白帶增多或有異味、接觸性出血等,也是其他婦科疾病的“共有症狀”,這就會產生一種常見現象——“拖”,許多女性不願意到醫院去檢查,在診治上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後天。但我們在臨床上面臨最常見的遺憾就是:等到確診已是癌症中晚期了。不僅治療成本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預後不佳。俗話說:及時縫一針,可以省九針,就是這個道理。
其實,早期診治可以挽救並延長很多人的生命,我們現在門診還可以見到許多60年代甚至50年代的老病人來隨訪,她們當年都是我們老主任的病人,現在,老主任離去了,他們的病人倒還健康地活著,可見只要及時診療,腫瘤患者的存活率是可以很高的!所以,醫學不僅僅是解除病灶,最高的境界應該是“預防醫學”。我們的醫學教學模式應該從僅僅培養“治病的醫生”,漸漸轉移到培養“防病的醫生”。
“晚育”的偏見
問:以前教育部規定,大學生就學期間不准結婚,但是現在開禁了。這與女性健康有關係嗎?
狄:我們過去片面地強調“晚育”,豈知片面地“晚育”恰恰影響了“優生優育”。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齡究竟是多少?應該是22歲-25歲,也就是大學剛畢業那陣子生育的孩子,質量最高。我長期在婦產科第一線工作,我發現,不少女性在35歲時想生孩子,但是醫生卻告訴她已經錯過了最佳生育期,這是很令人難過的事情。
關鍵字:#癌症防治的幾大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