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何預防消化系統癌症? -抗癌健康網-中國一流的癌症腫瘤交流平台
從一九八二年起,癌症就躍居台灣地區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一位,且每年因癌症而死亡的人數仍不斷增加,今天,台灣平均每四個人死亡,就有一位是由癌症所引起。因此如何預防癌症,如何在癌症發生的初期就發現它,使它不至於進展為末期癌,以挽救更多的生命,是非常重要的課題。
食管癌、胃癌、賁門癌、大腸癌等通稱為消化系統癌症,也是常見而多發的癌症。如何預防這些癌症?
一、許多癌症患者不曾想到自己的病是“吃”出來的。人得癌症,一半因素與不良的飲食習慣有關。
(1)要提倡良好的飲食習慣。不吃太硬和過於粗糙的食物,粗糧要細作,宜
軟不宜硬。
進食不要過快,飲食不要過燙,以免刺激和損傷食管黏膜。飲食定時定量,避免飢飽無度。改變以肉類及高蛋白食物為主的習慣,因為高脂肪、高動物類蛋白一方面會刺激膽汁分泌,使腸道內膽汁量增加,造成糞便中膽酸、膽固醇含量增多。
(2)改進食品加工烹調方法。盡量少醃製酸菜、鹹魚、熏腸、火腿等,這些食品的製作或烹調過程中硝酸鹽、亞硝酸鹽、亞硝胺類物質及多環芳烴類等致癌物質。
(3)不要吃霉變、變質的食物。花生、大米、玉米、大豆、高粱容易被黃曲霉素污染,這些東西一旦霉變,黃曲霉素、青黴、毛黴等代謝物許多都是強大的致癌物,其中最危險的是黃黴素B1。
(4)改善飲食營養結構。各種食物的營養成分,特別是所含維生素、微量元素不盡相同,食物的品種多,如多吃些雜糧,就可以平衡補充身體所需要的營養成分,避免某類維生素或微量元素的缺乏。
二、 不吸煙、少喝酒。
吸煙除了與肺癌有密切關係外,對食管癌、胃癌、賁門癌等消化系統癌也有促發作用。
三、 積極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慢性食管炎、反流性食管炎、食管白斑、息肉、胃潰瘍、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黏膜上皮化生、胃息肉、慢性腸炎、各種腸息肉(尤其是腺性息肉)等疾病容易誘發癌症,所以要抓緊治療,有的要考慮手術治療,警惕發生癌變。
在十大惡性腫瘤的死因中,消化系統癌症佔了三位,而且始終是排名在前六名以內,可見它的發生率頗高,它們分別是肝癌、大腸直腸癌與胃癌。茲分別介紹如下:
一、肝癌:
一九九七年統計資料中,肝癌是台灣地區癌症死因之第二位,由於台灣地區B型肝炎帶原者有17%以上,台灣每年約有5000人死於肝癌。有些人比較容易發生肝癌,我們稱這些人為高危險群患者,因為他們需要特別小心防範癌症的發生。這些人包括肝硬化、慢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帶原者,以及家族中有人得肝癌者。台灣地區肝癌患者80%-90%有B型肝炎帶原,故B型肝炎是中國人肝癌最重要的致病因素,其發病年齡平均約在55歲。
而C型肝炎也是引起肝癌的原因之一。最近研究指出,B型肝炎表面抗原陰性之肝癌患者,65%有C肝炎,其發生肝癌平均年齡約在65歲。
初期肝癌幾乎沒有什麼症狀,故建議高危險人群患者應每四個月到醫院追踪一次,抽血檢驗甲型胎兒蛋白和肝臟超聲波掃描,若有懷疑罹病再進一步作血管攝影、電腦斷層攝影或肝穿刺細胞學檢查,以確定診斷。
由於醫學進步,早期肝癌的治療效果很好,有的肝癌可治愈,有的患者可延長多年壽命,主要的治療方式有手術、血管栓塞與局部酒精注射,應與專科醫師討論,切勿迷信偏方,拖到末期不可收拾的地步才來就醫。
台灣自一九八四年七月開始新生兒的B型肝炎疫苗接種計劃,雖然用了大筆的經費,至今卻證明是一個睿智的決策,不但將台灣下一代的B型肝炎帶原者從17%減少到1%以下,而且也使下一代的肝硬化、肝癌患者減少到同先進國家相當,因此也節省了將來龐大的的醫療社會成本。
除新生兒接受B型肝炎疫苗接種外,避免不必要的打針、輸血、針灸、刺青,避免酗酒及不食用不新鮮的花生或豆穀類(可能含黃麴毒素)是預防肝癌的方法。
二、胃癌:
胃癌在消化系統癌症中排名第二,僅次於肝癌。在所有惡性腫瘤的死因中,胃癌始終排名在前五名以內,可見它的發生率頗高。胃癌的成因中,飲食是最重要的因素,日本在胃癌方面的研究相當深入,其研究顯示醃漬食物可能是造成胃癌的主因。其他高危險群計有萎縮性胃炎,惡性貧血,胃癌或大腸癌家族史,A型血型,曾經接受胃切除手術已超過十年以上者,吸煙者,低社會收入階層者,及以前得過胃癌經過治療後的患者。這些人得到胃癌的機率都比一般人略高,最近的研究也發現孩童時期胃內感染幽門桿菌可能會增加胃癌的機會。
一般而言,胃癌早期不一定有什麼特別的症狀,病人多半是因為上腹痛,腹部不適,或者因胃出血去醫院照胃鏡而意外發現的,因此很多人發現時已經是末期了。因為胃癌如果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非常的好,而且再發率極低。所以如何早期發現胃癌是非常重要的常識。當患者屬高危險群或50歲以上病人有疑似症狀時(上腹痛,腹脹,食慾不振,貧血,吐血,解黑色大便,或是不明原因體重減輕時),就應該受胃鏡或上消化道X光攝影檢查,才能在早期便發現胃癌。
什麼食物比較容易會造成胃癌?一般而言,醃漬或添加硝化防腐的肉類(肉乾、火腿、香腸),醺烤的食物(尤其是燒焦的肉類),及吸煙、喝酒,都較容易促進胃癌的發生。反之食用牛奶和新鮮的蔬果則對胃有保護作用。美國在30年代發明冰箱之後胃癌的人數逐年減少,因為冰箱溫度低,細菌不易滋長,較能保持食物的新鮮。因此不新鮮的食物,尤其是肉類,應該少吃,吃剩的食物一定要放冰箱,儲存時間太久的食物應丟棄。
手術切除仍是目前治療胃癌最主要的方法。另外少數早期胃癌患者,可嘗試用內窺鏡切除或局部激光治療。早期胃癌手術治療的成績非常好,五年的存活率高達90%以上。至於晚期胃癌,手術加上輔助性化學治療也可以達到20-40%的五年存活率,因此一旦診斷為胃癌,皆建議積極治療。
三、大腸直腸癌:
50歲以上的患者如果有便血、大便習慣改變、貧血、肛門覺得糞便解不干淨、腹部摸到硬塊、或是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等現象,就應注意有大腸直腸癌的可能性。其高危險群包括大腸直腸癌家族史,大腸直腸癌術後患者,大腸曾發現息肉者,胃癌、甲狀腺癌、乳癌患者,及潰瘍性結腸炎患者。
除基因遺傳的因素之外,大腸直腸癌與食物也有密切關係。現代人高脂肪、高膽固醇、高熱量、以及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正是大腸直腸癌病患日漸增多,且發病年齡逐年下降的原因之一。因為油脂會刺激膽汁大量分泌,而膽汁中的膽酸被腸道細菌分解產生致癌物,而且低纖維的食物容易造成便秘,使致癌物與腸壁接觸時間延長,日積月累終於形成癌病灶。
若要早期發現大腸直腸癌,建議50歲以上的人們每年做一次大便潛血檢查。
如果有大便習慣改變、肛門裡急後重、或是不明原因體重減輕等現象,應儘早找專科醫師討論是否需作進一步檢查。而高危險人群患者應每半年做一次便潛血檢查,並到醫院找專科醫師安排一次大腸鏡或大腸鋇餐X光攝影檢查,發現息肉則應立即切除。若檢查正常,則須依醫師建議日期定期追踪。
大腸直腸癌的預防方法,應盡量吃低脂食物,以植物油取代動物性脂肪,多吃高纖維食物(新鮮蔬果及胚芽米、糙米、全麥),少吃精緻零食,少吃高熱量甜食或油炸食物,並避免便秘超過3日以上。
其他消化系統相關癌症還有口咽癌、食道癌、膽囊癌、胰腺癌、膽管癌等。茲分別間介紹如下:
四、口咽癌:
口腔癌位居男性癌症死亡排名的第五位,發生與吃檳榔、吸煙、喝酒等有密切關係,據統計,百分之九十左右的口腔癌病人有嚼食檳榔的習慣,國人男性嚼食檳榔比率則高達百分之十六;隨著吃檳榔人口的增加,預期口腔癌發生率將持續上升,故口腔癌之防治以減少吃檳榔人口為首要重點,而口腔癌的早期診斷及適當治療,將可延長口腔癌患者的存活率。建議有檳榔、吸煙、喝酒習慣者應戒除,並定期至口腔科檢查口腔。若有長期不癒的口腔潰瘍或流血,則應盡快就醫。
五、食道癌:
前蘇聯地區、中國、日本、中亞地區及南非人民是食道癌的好發地帶,喝烈酒或吸煙的男性,低社會經濟階層,從事金屬業,長期食道炎的病人是高危險群,好發於40歲以上,多數發現時已相當末期,不易治療。其最重要的早期症狀是吞食時食物難以下嚥,或吞食時有異物感或疼痛。高危險群一有懷疑就應檢查,以免延誤病情。
其他如膽囊癌、胰腺癌、膽管癌等皆不易早期發現,因為幾乎沒有症狀,因此年紀大的人平時生活保養以及定期做健康檢查是非常重要的。
由上文可知,飲食、生活習慣與癌症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尤其現代人的飲食過度精緻,生活壓力大,普遍缺乏運動及農藥污染等問題,使癌變機會大大增加。因此,如能藉改變飲食、生活習慣以增強可能之防癌能力,可減少相當多的癌症發生。
一、貯存與烹調:
中國人是非常重視吃的民族,在此先談一些食物的防癌。老年人經歷過戰火與窮困,養成了不浪費食物的習慣,隔夜菜照吃,眼睛視力差了,食物發霉了可能看不見,味覺退化,吃到不新鮮食品也吃不出來,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吃到一些致癌物。因此,最好的方法便是一次買少一點食物,不要堆一大堆在家裡發霉,而且少吃醃製、罐頭食品。吃剩的食物一定要放冰箱,貯存時間太久的食物應丟棄。
肉類盡量少吃油炸的,如鹽酥雞、炸雞、炸排骨等。因為高溫使油脂在高溫下分解,易產生致癌物質,而高溫油炸使肉類蛋白質及氨基酸分解,產生胺類衍生物,也有造成試驗動物產生肉瘤的報導。
以炭火燒烤肉類時,其中的油脂滴在炭火上,會產生有毒性的“多環芳羥”隨煙熏揮發,又吸收回食物中,故吃炭烤肉魚類時常有一種特殊風味,但此種化合物卻是致癌物質,所以烤肉時時最好用錫箔紙包起來烤,肉與炭火也不要太接近,燒焦的部份不要吃。
花生、豆類、玉米等貯存在濕熱環境中,易滋生細菌,而產生麴毒素,黃麴毒素是很強的致癌物,亞洲、非洲地區的肝癌常與之有關,因此食物要妥善貯存。
二、食品添加物:
製造香腸、臘肉、肉乾、火腿、醃肉等肉類製品時,為了抑制細菌生長,同時增加肉類製品特有的紅色,常添加硝酸鹽亞硝酸鹽(Nitrite、Nitrate)。此類保存劑是一種合法的添加物,在允許範圍內使用對人體應不致構成威脅,但若商家不合規定過量添加,或長期大量吃此類肉品時,則會對人體產生危害。這是因為硝酸鹽、亞硝酸鹽在胃液中或與腸道中之細菌作用時,可與蛋白質的酸解物—-胺相結合、而形成一種致癌物—-酸胺類的化合物(Nitrosamines、Nitrosamides)。如果胃粘膜長期與此類化合物接觸,可能引發胃內細胞突變,進而演變成癌症。但是如能同時吃下足夠的維生素A與C時,則有抑制此種結合的作用。因此食用加工肉、魚類食品時,能同時配合吃富含維生素A與C的蔬菜水果,將可減少致癌物產生的機會。反過來說,吃這類肉製品時如果同時食用養樂多、酸奶等富含酵母菌的食品,則形成硝酸胺類化合物的可能性反會增加。
另外,因為台灣的食品管理不如先進國家完善,民眾常買到許多未經登記的加工食物,都含有成份不明的添加劑,許多路邊攤的蜜餞,傳統市場加著色劑的醃菜、罐頭,漂白過的面,加硼砂的肉丸,一再回鍋的熱油所炸的食物,都應小心分辨再食用。東西好吃不一定健康,購買食物時應注意標示的日期及成份,並慎重選信譽良好的品牌,才不會誤食致癌的添加劑。
三、環境污染物:
台灣地處亞熱帶,為避免蟲害,農藥之使用量相當大,這些農藥及化肥容易殘留在新鮮蔬果表面上,食用宜清洗乾淨。此外畜牧業者在雞、鴨、豬等身上註射促進生長的荷爾蒙以縮短生產週期,並為避免禽畜集體感染而過量使用抗生素,這些物質皆容易殘存於肉品,尤其是內臟中,都對身體有不良的影響。
四、飲食及生活習慣:
未加工之豆類、高纖維食物如全麥、糙米以及五穀雜糧根莖類、及新鮮的蔬菜、水果都富含纖維質,能促進腸道蠕動,並刺激便快速排出,減少致癌物與腸道接觸的時間,並沖淡腸道內致癌物質的濃度,因此纖維質攝取多的人們得癌的機會比較低。此外研究亦發現自然界中有多種食物可減少癌症機會,如:十字花科食物(青花菜、花椰菜、芥藍菜、芥菜、高麗菜、青江菜、甘藍菜、小白菜、白蘿蔔等)及含硫之食物(洋蔥、大蒜)等,這些蔬菜可以多吃。
經常應酬者飲食過量,脂肪、熱量攝取過多造成肥胖,與結腸癌、乳癌及其他之多種癌症有關。吃太多的肉類,攝取過量動物性脂肪,同時蔬菜水果卻又吃得太少,酗酒吸煙又沒運動,這些都大大增加了癌症發生的機會。
一般40歲以上的民眾應可考慮定期作健康檢查或防癌篩檢。篩檢之項目一般包括胃鏡檢查(或上消化道X光攝影)、女性子宮頸抹片檢查、乳房檢查、大腸X光攝影檢查加上直腸鏡檢查(或大腸鏡檢查),肝臟部位超聲波檢查……至於高危險群,則必須針對可能罹患的癌病及早作防癌篩檢。早期發現癌症是防癌工作的另一重點,藉由篩檢,可於癌症發生初期即診斷出來,預後多半很好。
最後,聖經說:“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一個人的心情若常保持輕鬆愉快,則他的自律神經、內分泌系統及免疫系統都會運作正常,自然不易得癌症。因此,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觀,適度休息,享受各樣美善的事物,行善助人,將會使身體心靈都健康美好。
關鍵字:#如何預防消化系統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