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
大黃又有金不換等別名。以根及根莖入藥。大黃是多種蓼科大黃屬的多年生植物的合稱,也是中藥材的名稱。在中國地區的文獻裡,“大黃”指的往往是馬蹄大黃。
大黃是我國的四大中藥之一,又名火參、金木、破門、綿紋等。在我國傳統醫學中應用已久,始載於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因其色黃,故名。大黃性味苦寒,藥性峻烈,素有“將軍”之稱。歷代本草均有收載:《千金方》稱大黃為錦文大黃;《吳普本草》稱大黃為黃良;李當之《藥錄》稱其為將軍;而《中藥材手冊》則稱之為川軍。藏語叫“君木扎”。大黃具有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解毒止血,活血化淤,清利濕熱的功能。廣泛用於治大便秘結、癰腫、疔瘡、目赤腫痛、痄腮、血熱妄行引起的各種出血、淤血經閉、產後腹痛、跌打損傷、濕熱泄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治實熱便秘,譫語發托,食積痞滿,痢疾初起,裡急後重,瘀停經閉,癥瘕積聚,時行熱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陽黃,水腫,淋濁,溲亦,癰瘍腫毒,疔瘡,湯火傷。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
①《本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水穀’一作’水穀道’),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②《別錄》: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③《藥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
④《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洩塑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痰,利大小便,並敷-切瘡癤癰毒。
⑤《綱目》:主治下痢亦白,裡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關鍵字:#大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