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肺癌治療的個體化
醫療活動就是這樣地充滿爭論和未知數,對於癌症的最佳治療,眾口一詞的說法幾乎沒有,更為多見的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先來看看這個病例是否需要進行術後放療。 20世紀90年代以前,不少的醫生為了保險起見,往往讓肺癌病人—不管是早期還是相對晚期—-接受術後縱隔的放射治療,其目的就是想減少局部的複發和轉移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不幸的是,這一目的不能達到。通過綜合高質量的臨床研究結果,我們驚奇地發現,對於早期肺癌,採用老方法的術後電療,不但不能提高生存率,反而提高了死亡率。死亡的原因,主要是放射治療引起的並發症所致。因此,在肺癌學界已取得了這樣的共識,對於早期肺癌,沒有必要在術後給予老方法的放射治療。當然,前提是這些早期肺癌包括同一側的縱隔淋巴結必須切除得乾乾淨淨。
那麼化療呢?
所謂的化療,就是採用幾個抗癌藥物組合成一定方案用於癌症病人身上。由於是靜脈給藥,因此,藥物的作用是全身性的,這一特點使得醫生們往往考慮用化療來消滅或防止癌細胞特有的轉移。但直至今天,大量的臨床研究告訴我們,化療給手術後的早期肺癌病人只能帶來輕微的好處,我們期待的化療藥物大大減少甚至杜絕癌細胞轉移的效果並沒有出現。但化療藥物給病人帶來的毒副作用卻顯而易見:頭髮脫落、惡性嘔吐、白細胞下降等等。因此,我們必須在早期肺癌術後化療的利與弊之間做出選擇。就目前所能獲得的證據來看,一般情況下並不主張對此類病人施行術後化療。
但事物總不是絕對的。既然在總體上早期肺癌術後化療有輕微好處,那麼,是否能將這些總體的輕微好處轉化成對特定病人的絕對好處?如果能,該怎樣選擇病人?該怎樣合理應用抗癌藥物?這裡,便給我們提出了對早期肺癌病人也該一分為二的嚴肅命題。
2001年,我們啟動了一個研究項目,就是想通過對肺癌本質的研究,通過檢測肺癌的一些標記改變,看看是否能篩查出早期肺癌中容易復發轉移、同時又是對化療藥物敏感的特別類型,我們稱之為早期肺癌的高危類型,對這類肺癌病人給與術後化療,就有可能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摸著石頭過河了。當天平向有利於化療方向傾斜,我們就應當毫不猶豫地對病人進行輔助性化療。當我們不能鑑別出早期肺癌中的高危類型時,對早期肺癌病人的術後化療自然是慎之又慎。
醫學科學的巨大進步,使得我們對早期肺癌術後的治療有了一些新的嘗試。這方面的一個進步,首推剛剛在國外上市的新藥“伊力沙”(irea)。這一藥物的作用機製完全不同於既往的化療藥物,它不會給病人帶來脫髮和骨髓移植等副作用,因為它是作用於細胞信號傳導的某一位點,因此被稱為靶向治療。在日本和歐美的研究中,伊力沙居然對難治性的肺癌也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在前一段時間的應用中,我們的經驗也表明,伊力沙對腫瘤負荷小的病人特別有效。因此,在國外已經開始了將伊力沙作為早期肺癌術後輔助治療藥物的臨床研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找到早期肺癌一種最恰當的綜合治療模式。
關鍵字:#肺癌治療的個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