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乳腺癌患者應如何配合放射治療?
癌症與放射治療有不解之緣,乳腺癌亦不例外。術前放射治療,可殺傷手術切除邊緣及邊緣以外的亞臨床灶,既可使腫瘤縮小,有利於手術,又可防止手術操作不慎造成局部種植,還可降低遠處轉移的發生率。術後放射治療,可明顯降低局部復發率或延遲局部復發的時間,對於腦、骨等轉移灶的姑息放療可明顯地減輕症狀,延長生存期。
乳腺癌屬於對放射線中度敏感的惡性腫瘤。其照射範圍一般分3—5個野進行。即胸壁雙側切線野、鎖骨上下及腋窩野、內乳區射野。其總劑量一般為4000CGY-6000CGY,照射時間為每週5次,共4週—6週,每次照射劑量為200CGY。
照射野是醫生根據腫瘤的範圍及其生物學行為而精心設計的照射範圍,並用墨水在體表皮膚上做出標記,以便照射準確,獲得最佳療效,同時將副作用降到最低點。因此,患者一定要悉心保持照射野的清晰,洗澡或夏天出汗較高時更應保護好。最好的辦法是經常找醫生重新描清楚,但絕不要自己描。若要洗澡,應先請醫生描濃後再洗,等洗完澡後再描一次。若是照射的皮膚墨水痕跡全掉光了,再找醫生畫很麻煩,即使重新定位也有一定困難,很容易造成治療的差錯,也浪費治療的時間和費用。
乳腺癌放射治療過程中有可能出現一些並發症,最常見的並發症為放射性皮炎、放射性肺炎等。
皮膚是人體接受放射治療的必經途徑。因此放射性皮膚損傷在所難免,一般放射劑量越大,其發生率越高;腋下放射區較胸壁區易發生皮損;膚色較白、皮膚細膩的患者較膚色深、皮膚粗糙的患者更易發生;天氣炎熱時比天氣涼爽時發生率高;營養差、合併糖尿病者更易發生。常表現為乾性皮炎(即局部皮膚充血、糠屑樣脫皮、局部色素沉著,局部乾燥、騷癢等)、濕性皮炎(即在極度充血的皮膚上出現水皰,破潰後有滲出液,以後形成結痂,自感疼痛)、皮膚潰瘍(即皮膚破潰不易癒合,或繼發感梁,疼痛劇烈)。因此在放射治療過程中,如何保護好照射野的皮膚尤為重要。出現乾性皮炎時,常感放射野皮膚又乾又癢,皮膚非常脆弱,稍有刺激即會出現皮膚破潰,因此應避免摩擦和搔抓,穿的衣服應柔軟、寬鬆;應避免任何物理或化學刺激,如避免陽光直接照射、避免摩擦、避免熱敷,洗澡時避免用毛巾搓洗,避免用化妝品、護膚品及肥皂等。局部可外用氧化鋅軟膏或魚肝油軟膏,可止癢、潤養皮膚。出現濕性皮炎即局部出現破潰滲出時,保持局部通風、乾燥、防止感染最為重要。同時可加用全身性抗生素,局部可用維生素B12水劑濕敷,這樣可促進皮膚及血管內皮細胞的修復。對於放射性皮膚潰瘍者應在使用敏感抗生素的同時,保持局部創面清潔,中藥“生肌玉紅膏”具有生肌長肉功能,對潰瘍範圍較小者適合。 “蛋黃油”用於潰瘍初起療效顯著。製備方法為:將雞蛋3—5枚煮熟,剝出蛋黃,鍋內放少許香油或植物油,將蛋黃放入,文火慢煎,直至蛋黃出油,變成深黃,去蛋黃,用油搽於患處,有止癢、止痛、生肌功效。換藥時應濕敷,勿使敷料與傷口粘連。潰瘍經久不癒者,可酌情行手術治療。
放射性肺炎包括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慢性放射性肺纖維化。其發生與照射劑量、照射方式、照射面積等多種因素有關,出現時間最早在放療後十幾天,最長可發生於放療2年後,多數發生於放療後3—6個月。急性放射性肺炎出現於放療早期,症見刺激性乾咳,少痰或無痰,嚴重時出現胸悶氣短,並易並發肺部感染而出現發燒等;慢性肺纖維化也多發生於放射治療後3—6個月,表現為乾咳無痰,胸悶氣短。胸部X線檢查可幫助診斷。中藥在防治放射性肺炎方面療效突出,不僅可以減少放射性肺炎的發生,還能減輕其症狀,縮短其病程。因此放療過程中應常服中藥治療。同時飲食上宜清淡,忌食辛辣發物,如蔥、姜、蒜、辣椒、螃蟹、蝦等,可多吃梨、百合之類養陽益肺食品。
關鍵字:#乳腺癌患者應如何配合放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