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39歲的王先生(化名)遇上了難題,他在體檢做CT時發現縱隔內有一個接近6厘米的腫塊,進一步的胃鏡結果提示這是食管粘膜下腫物,並且活動度較差。當地醫生告訴他,由於腫瘤較大,內鏡下手術困難且風險高,無法行微創手術。
“醫生,醫生,我該怎麼辦?一定需要做開胸手術才能切除腫瘤嗎?”焦急的王先生慕名來到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就診。
鴨蛋大小的腫瘤藏身食管“隱秘的角落”
內鏡科單宏波主任醫師接診後,詳細的詢問了王先生的病史,還進行了增強CT及超聲胃鏡檢查。檢查發現,王先生的腫瘤現在已經如鴨蛋般大,位於胸中段食管,起源於食管壁的固有肌層,同時向食管管腔腔內、腔外突出,毗鄰著肺動脈、胸主動脈。
王先生的術前CT(紅圈標註腫瘤部位)
考慮是食管固有肌層來源的平滑肌瘤,這一類是最常見的食管粘膜下腫物,臨床上症狀較輕或無症狀,一般表現為輕微吞嚥不適、梗阻感或胸骨後不適、隱痛,有時可伴有上腹部不適。雖然是良性的病變,但有小概率癌變傾向,且腫瘤持續生長可能會壓迫周圍臟器。對於這類病變,目前主要治療手段就是手術切除。
“去年體檢的時候還沒有的,現在都已經長這麼大了,我希望能儘早切除掉這個隱患!”但是一想到可能要接受開胸手術,王先生又陷入了不安之中,傳統的開胸手術創傷大、恢復慢,費用高、並發症多,這可怎麼辦?
內鏡科醫生挖“地道”巧取腫瘤
看著滿臉焦慮的王先生,單宏波主任醫師在仔細的評估了王先生的病情后,決定為他進行內鏡下經食管黏膜下隧道腫瘤切除術(STER)。
小can講科普:
STER手術是在病變部位上端3-5cm的粘膜處開一個小口,隨後內鏡深入進粘膜下層,建立黏膜下隧道後逐步剝離腫瘤部位,最終在直視下將腫瘤完整切除,然後經由隧道取出腫瘤,最後關閉隧道入口黏膜。
傳統的內鏡電切術在切除深層腫瘤時,有時需要進行全層切除,創面較大時不易縫合。而STER技術巧妙地利用消化道黏膜和固有肌層之間的“第三空間”,建立隧道進行操作,保留了消化道粘膜的完整性,避免了這一困境。
與常規的外科手術相比,STER技術治療固有肌層來源的粘膜下腫物有著獨特優勢:
①能保持消化道的完整性,對患者術後生活質量影響很小;
②手術創傷小,術後患者恢復快,住院時間短、費用低;
③可以達到術後完全無體表瘢痕。
單宏波主任醫師表示,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和內鏡篩查的普及,越來越多的消化道粘膜下腫瘤被發現,雖然它們大多是良性的,但隨著腫瘤體積的逐漸增大,會帶來消化道梗阻、出血等症狀,部分腫瘤惡變風險也會隨之增加。因此對於此類病變建議定期隨訪,符合手術指徵的要及時切除。
考慮到這個腫瘤太大,旁邊又緊鄰著胸主動脈,單宏波主任醫師聯繫了胸科專家作為這次手術的堅強後盾。
單宏波主任醫師團隊在手術中
儘管有著豐富的手術經驗,這個巨大的食管腫瘤還是給單宏波主任醫師手術團隊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在手術麻醉科團隊的保駕護航之下,經過艱苦的奮戰,在不損傷任何周邊臟器、血管的情況下,最終得以順利除了腫瘤,並完整取出標本,避免了開胸手術。
術後病理證實為食管平滑肌瘤,王先生和全家人都鬆了一口氣。
完整切除的腫瘤
正是因為中腫多學科、多部門的通力協作,才順利為王先生挖出了這顆埋在食管裡的“地雷”!術後,王先生恢復迅速,很快可以正常飲食。目前王先生已經順利出院了,正在逐步康復。
(圖片由醫院提供)
關鍵字:#食管裡的地道戰中腫這波操作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