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良性病放射治療常規
良性病放射治療已經有百餘年的歷史,而且在近幾年來又受到臨床放射治療專家及臨床醫學專家的重視。 ESRTO的調查問卷顯示,放射治療的常見病有28種,適合於放射治療的良性病約70餘種。
第一節良性病放射治療總論
[良性病放射治疗原则]
良性病放射治療應嚴格掌握適應證,認真熟練掌握放射治療的技術因素。充分發揮放射線的治療作用,並使毒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
治療前應充分考慮放射線的質量、總劑量、治療時間、發生危險的基本因素及保護因素。對嬰幼兒及兒童須慎重評價治療的利益及危險,除非必要,不予放療。放療時應盡量設計好照射靶區,充分使用防護技術,根據病理選擇射線照射深度。注意保護好周圍的正常組織,避免重要器官發生晚期損傷。
[放射剂量]
根據腫瘤治療時機而定。目前大多數良性病的治療總劑量、分次量及治療時間均無統一意見,多是根據臨床經驗治療。放射線的能量選擇原則是寧淺勿深,而放射治療良性病的劑量應當恰倒好處,或者寧少勿多。下列病種的治療劑量僅供參考。
急性炎症總量300cGy,每次100 cGy,每日或隔日一次。
慢性炎症總量400-800 cGy,每次100 cGy。
抑制腺體分泌總量600-2000 cGy,每次100 cGy,每週2~3次。
抑制瘢痕增生總量1000-2000 cGy,可分2~10次給予,術後24小時內開始,每日一次。
血管瘤,荔枝型總量1000 cGy,每次100 cGy,每週2次,休息1~2月,視病灶改善情況,可重複一程。
[机制及适应证]
1. 脫毛作用抑制毛囊生長功能;射線使毛髮根部變鬆脆,易脫落;放射線劑量適當,毛髮仍可再生。適應證包括頭癬、須瘡、多毛症等。
2. 抑制腺體分泌作用放射線破壞皮脂腺、汗腺、使腺體萎縮;射線還可抑制腺體分泌功能。適應證包括腮腺瘺、胰腺瘺、腋臭、色汗症、手足多汗症等。
3. 止痛止癢作用射線對神經末梢感覺過敏的抑製作用。適應證是神經性皮炎、濕疹、外陰瘙癢、強直性脊柱類、手足甲下血管球瘤等。
4. 抑制淋巴組織增生少量放射線可以破壞淋巴組織生長中心,使之停止分裂,抑制淋巴組織增生。適應證是鼻咽及口咽部腺樣體增生、耳咽管周圍淋巴組織增生、航空性中耳炎、嗜酸細胞肉芽腫、淋巴細胞增生性嗜酸細胞肉芽腫,扁桃體肥大等。
5. 抑制纖維組織增生幼稚纖維母細胞、角化組織等在增生期對放射線敏感,射線可抑制纖維組織增生。適應證是瘢痕、雞眼、甲下疣、陰莖海綿體硬結症、血管球成形術後再狹窄。
6. 消炎及鎮痛常用於治療多發性疥,慢性丹毒急性發作、乳腺炎、外耳道疥、急性壞疽、化膿性指骨骨髓炎、血栓性靜脈炎、慢性腮腺炎、肩周炎、腱鞘炎、骨關節炎等。一次劑量0.5~1Gy,總劑量5~10Gy。
7. 血管瘤射線引起動脈栓塞性內膜炎,血管瀰漫性硬化及血管周圍基質纖維化,並使毛細血管阻塞。適應證為荔枝型幼兒血管瘤最敏感;海綿型及混合型血管瘤中度敏感;葡萄酒斑及成熟血管內皮不敏感。
第二節瘢痕瘤
一、瘢痕體質患者在皮膚損傷後,傷口周圍出現嚴重纖維組織增生及玻璃樣變性,形成引起癢痛和難看的瘢塊。瘢痕疙瘩單純手術切除後肯定復發。
[治疗]
1. 先行手術切除,因為肉芽組織中的纖維母細胞在24小時內成為纖維細胞,必須術後24小時之內開始放療。
2. 用100~140KV X線,1~7mmAl半價層;或用4~6MeV E,加用適當填充物。照射野應在手術切口縫線外不少於0.5cm。
3. 總劑量15~20Gy,單次量4~5 Gy每日一次,連續照射。
4. 耳垂病灶用前後野對?照射,照射野盡可能小。劑量分次同上。
[随访]
1. 低劑量分次治療局部皮膚,無任何與放射有關的並發症發生。
2. 復發多在1~2年之間,因此觀察至少2年。
二、角化棘皮瘤
好發於中老年人面部,生長迅速,局部受累,有較強侵襲性。手術切緣不充分常引起復發。放射治療可使角化棘皮瘤消退。
用X線(HVL1~3mmAl)50%的劑量點在12~20mm深。較小的病灶20~30Gy,侵襲性較大病灶40~60 Gy。每週3~5次,每次3.5~5 Gy。分次量較低時(2~3 Gy),延長總療程時間,有改善美容效果。照射野在腫瘤邊界外0.5~2.5cm,平均1cm。
第三節血管瘤
一、皮膚和軟組織血管瘤
嬰幼兒荔枝型血管瘤,及青年、成年人海綿狀血管瘤。
根據病灶厚薄,選用低電壓X線接觸放療(60~140KV,HVL0.2~2.5mmAl),常壓X 線、電子線或60CO γ 治療。總劑量10~40 Gy,每週2~3次,每次1~2 Gy。不同部位、不同類型、不同深度的血管瘤,需要治療劑量不同。
二、肝海綿狀血管瘤
多發、瀰漫或大塊有醫療禁忌證的肝血管瘤,可用常規分割外照射治療。
兒童10 Gy/1~2週,成人20~30 Gy/3~4週。可用AP-PA平行相對兩野,或(和)斜野。照射野面積40c m2~360cm2。劑量10~30 Gy/1~4週。
觀察4~6個月,療效不滿意,可再增加10~15 Gy/1~2週。但全肝總劑量不超過30 Gy。
三、椎體血管瘤
患者可有局部疼痛或觸痛,向外放散。放射影像學可見椎體骨密度稀疏,骨小梁呈蜂窩狀。放療全部病灶椎體,包括橫突、棘突。劑量30~40 Gy/3~4週。也可每週2次。
第四節抑制組織增生
一、纖維瘤
硬纖維病又稱侵襲性纖維瘤,起源於肌肉腱膜組織,也稱為纖維瘤,或纖維病瘤。雖認為是良性腫瘤,但卻有低度惡性、局部侵襲及向深部浸潤的特點。手術效果不好,易在邊緣復發。
術後切緣陽性、切緣距腫瘤太近,多次術後復發,患者拒絕截肢手術時,都是放療的適應證。
纖維瘤放療時照射野邊緣必須寬大,以預防邊界復發。術後切緣陰性,手術邊緣充分者,放療劑量50~55 Gy。切緣陽性,鏡下有亞臨床病灶時,或有腫瘤殘存,劑量為55~60 Gy。超過60 Gy放療未見好處。
二、陰莖海綿體硬結症
陰莖海綿體發生無菌性炎症,在海綿體中形成硬結,可局限或廣泛存在。陰莖勃起後彎曲並在性交時疼痛。個別病例可在發病後幾月到幾年自行消退,大部分患者需放療止痛及緩解病情。
放療時用電子線,用鉛片挖洞置於陰莖海綿體的硬結上,劑量10~18Gy/5~9次/2~3週。
三、冠狀動脈球囊擴張術後的放射治療預防管腔再狹窄
冠狀動脈硬化性心髒病行經皮穿刺冠脈成形術(PTCA)後6個月,有30%~60%的患者出現管腔再狹窄。再狹窄的主要原因是血管中膜平滑肌大量增生並向內膜遷移。此外,血管壁在球囊成形術後發生彈性回縮及重塑,也是狹窄原因之一。
放射治療能抑制血管腔內的平滑肌增殖,並可對抗管壁彈性回縮。放療採用血管內192Ir γ線或90Sr/y的β線,或用188Re液體放射源的β線,在PTCA後一次放射治療劑量15~20Gy。
放射治療時放射源的位置,是否在管腔中心就是病灶中心,處方劑量參考點等均有待進一步研究。
四、翼狀胬肉
眼內、外?贅生的組織稱為翼狀胬肉。手術切除後20~30%的病例復發,因此術後即刻用90Sr的β線行貼敷治療。放射時用0.002mm3的不銹鋼套筒,外面用0.01mm鋁過濾板。治療劑量3000cGy/3次/3週。每週1次,每次1000 cGy。
五、眼球突出
常為自身免疫性內分泌疾病,活化的T-淋巴細胞侵犯眼眶和球後,刺激纖維母細胞產生糖胺葡聚醣,使眼瞼、眶周圍組織水腫,淋巴組織浸潤,外眼肌肥厚失調,雙眼球突出。甲抗患者球後脂肪組織增生也會形成突眼。
球後放療是治療突眼的首選方法。也可使用全身大劑量皮質激素或眼眶內減壓手術等治療。放療球后區用小的球後單個照射野,一般為4×4cm~5×5cm。向後傾斜5°保護晶體不受照射。用鉛塊保護周圍正常組織。照射野前界在角膜後1.5cm。用4~6MV X線,眼球中線劑量20Gy/10次/2週。劑量超達20 Gy,也不會改進療效。
六、黃斑變性
老年性黃斑變性導致視力喪失,隨年齡增加發病率增加。發病初期眼底濕性滲出,視網膜色素上皮增生,脈絡膜新生血管形成及視網膜下出血,視網膜漿液性剝離而致盲。
脈絡膜新生血管的內皮細胞對放療敏感,但對成熟的血管和神經卻無影響。視網膜色素上皮對放射線高度抗拒。
放療時採用眼球側方單野,6MV X線,劑量可為12 Gy/2次,18 Gy/3次或24 Gy/4次。較高的劑量療效較好,也有用16 Gy/8次。
第五節骨良性疾病
一、成釉細胞瘤
成釉細胞瘤是發生在牙上皮的腫瘤,組織學相似於胚胎形成組織,在牙形成時,產生牙釉質。約80%發生在上頜骨。雖基本上是良性腫瘤,但術後很容易復發。腫瘤生長緩慢,局部浸潤。平均發病年齡45.6歲,但有老年患者增多及腫瘤顯著增大趨勢。
放射治療用高能X線或60Coγ線,40 Gy~50 Gy/10次~25次/2週~5週。可使腫瘤得到局部控制,但腫瘤消退十分緩慢。
二、動脈瘤性骨囊腫
動脈瘤性骨囊腫是好發於骨骺端的血管囊腫病灶,偏心,膨脹性生長,常發生在長骨和脊柱。手術風險較大,復發率高,首選刮除術,用或不用骨移植術。不能手術的病例是放射治療的適應證。
放射治療時根據病灶深度選用能量適宜的射線及照射野。一般採用常規分次照射,總劑量20 Gy~40 Gy。術後放療劑量5 Gy~16 Gy。至今關於適宜劑量沒有統一的認識。
三、異位骨化形成
在全髖成形術後,常並發異位骨化,可使部分或全部髖關節強直,引起疼痛和運動範圍受限。出現異位骨化的高危因素包括:①術前放射影像學證明同側或對側髖有不同程度的異位骨化;②活動性類風濕脊柱炎及肥大性骨關節病患者;③Paget`s病患者及瀰漫特發性骨肥大患者;④重複手術或髖創傷、骨折史;⑤直接用側位通路手術。大多數異位骨化形成的患者都有1個以上危險因素。
形成異位骨化的機制是因為在髖關節周圍軟組織中的多能間質細胞,在特殊的外傷刺激下迅速轉變為成骨細胞。這種分化在創傷後16小時內開始,36小時達到反應的高峰。
診斷異位骨化的標準,採用修訂的Booker分級,①0級:無軟組織鈣化;②1級:髖X線片上有小的分離的骨化病灶;③2級:股骨近端或骨盆有骨化影像,在相應的骨表面上間距1cm以上;④3級:股骨近端或骨盆有骨化影像,在相應的骨表面上間距小於1cm;⑤4級:股骨近端和骨盆完全骨化,出現關節強直。出現3級或4級的異位骨化,屬於治療失敗。
用放射治療可預防異位骨化形成。用6~10MV X線,可在術前1~6小時內一次放療7 Gy或8 Gy。也可術後1~2天內一次放療7Gy~8 Gy。放療的照射野應是全部髖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用AP-PA等中心野,以中平面計算劑量。異位骨化96%在6週內形成,因此隨訪時間至少6個月。
第六節其他
一、腮腺瘺
放療100%有效。用常壓X線,或9~12MeV電子線,60Coγ線,腮腺局部一野,600cGy/4次,每日一次。
二、全淋巴結照射抑制免疫功能及器官移植
㈠ 腎移植用斗篷與倒“Y”野放療,每次1~1.5Gy,總量16~41.5Gy,或每次1Gy,每週2~3次,總量20Gy。
㈡ 心臟移植用斗篷、倒“Y”野,每次0.8 Gy,每週2次,總劑量8 Gy。放療時不必包括心臟在內。
三、脾照射
用於慢性髓細胞性白血病、真性紅細胞增多症。脾功能亢進等脾腫大時,可用正-側位各一野,每次0.5 Gy~1.5 Gy,隔日一次,總劑量15 Gy或視末梢血像恢復情況而定。
關鍵字:#良性病放射治療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