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了解癌症放療的遠期毒性
臨床腫瘤學近年來所取得的成績值得肯定,但同時抗癌治療帶來的遠期毒性也必須引起關注。隨著新療法、新設備和新藥物陸續進入臨床實踐,惡性腫瘤治愈率有了較大提高。
臨床腫瘤學近年來所取得的成績值得肯定,但同時抗癌治療帶來的遠期毒性也必須引起關注。隨著新療法、新設備和新藥物陸續進入臨床實踐,惡性腫瘤治愈率有了較大提高。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告,約45%~50%的癌症患者可以根治,尤其是兒童和青少年患者的治愈率更高,大量的癌症患者可長期生存,隨之而來的是,抗癌治療遠期毒性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日益凸顯。
遠期毒性一般指抗癌治療結束6個月後發生的不良反應事件,主要包括多器官、多系統的組織損傷,治療引起的第二原發癌,以及生長發育受影響和過早衰老。遠期毒性對患者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既有軀體的,也有社會心理的,會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嚴重時會導致生存時間縮短甚至死亡。放射治療是抗癌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根治性手段之一,臨床醫師對其急性毒性反應診治很積極,也關注治療效果,但對遠期毒性卻重視不夠。
放療的器官損傷
放射治療近年來發展迅速。隨著分子顯像、放射物理和生物學的研究進展以及計算機技術的加盟,放射治療已進入精確放療時代。雖然放射治療的精確性得到了充分的保證,但同時也應該看到放射線對人體組織細胞的損傷是隨機的,組織細胞吸收的放射線能量不會是“零”效應,只是大小不同而已。放射腫瘤學醫師應十分注意正常組織的保護,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損傷。下表顯示不同器官組織受到常規劑量分割照射後5年發生遠期毒性的吸收劑量(TD5/5表示5年時5%患者出現遠期毒性的照射劑量,TD50/5表示5年時50%患者出現遠期毒性的照射劑量)。可以看到,導致不同組織和器官發生遠期毒性的照射劑量差別非常顯著,生殖器官卵巢、睾丸與肌肉組織的劑量相差幾十倍。
肺全肺照射(15~20 Gy)的放射性肺炎發生率高達90%,而且常常是致死性的。隨著局部三維適形放療(3D-CRT)、適形調強放療(IMRT)、伽瑪刀等新技術在臨床的推廣和應用,肺癌放射治療靶區劑量可達75 Gy以上,受照射肺組織遠期纖維化改變以及對肺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均可以接受。由於受小劑量照射的肺體積增加,肺損傷出現了新的特點,在考慮V20(雙肺接受照射劑量>20 Gy的體積百分比)、V30和全肺平均劑量(MLD)的基礎上,也要考慮V5因素。
關鍵字:#了解癌症放療的遠期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