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別在生活中處處謹小慎微,扮演健康飲食起居的“好人”,而是要學習、掌握一些必要的醫學知識,在癌症大敵來臨時,一眼識破它。早發現早治療,抗癌食品什麼的都是浮雲。
日前,我國首部《消化道腫瘤規範化防治手冊》在全國發布。這是一部針對公眾而非醫學界人士的防癌手冊。在解讀腸癌的防治之道時,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句令人詫異的話:別在生活中處處謹小慎微,扮演健康飲食起居的“好人”,而是要學習、掌握一些必要的醫學知識,在癌症大敵來臨時,一眼識破它,借助醫學篩查手段,做到早期發現癌前期病變或是早期癌症,並進行足量的治療。
書中說:“一些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可以減少大腸癌發生的機率,比如多喝奶,提高鈣的攝入量等等,一般人群即使全做到了,也只能讓危險度減少1%。”由此可見,預防大腸癌等癌症,吃什麼、怎麼吃真的不像人們想像得那麼重要,那些防癌食品只是個神話。
大腸癌篩查是預防的關鍵點
在我國,像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大腸癌發病率位居所有腫瘤的第二位,已經超過了肝癌和肺癌。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與我國一樣,大腸癌的發生率近年來都在攀升。但唯獨美國,其大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從2001年開始就不斷下降。是什麼原因?我國又能從中汲取到什麼靠譜的經驗呢?
美國NCI研究院曾做過非常詳盡的調查和研究,結論是,大腸癌發病率下降的原因50%是因為國家全面推行結直腸癌的篩查工作。
因此,兩類人群要比普通人更積極參與到篩查中去。一類是有遺傳背景的人群,比如,家族中有人50歲以前發生了大腸癌,那麼他相關的家人都要在40歲前甚至更早進行大腸癌篩查。只要能早期發現,就能逃過死亡一劫。因為早期大腸癌的治愈率非常高。
二是已患有大腸腺瘤的患者,也就是那些有明顯癌前病變的人群。他們要防大腸癌,不但要把這些病治好,還要定期進行大腸癌基因篩查。其實也就是到醫院相關專科填一個表,然後做一下大便的檢驗,對於高危人群醫生會建議進一步做結腸鏡。
無論是美國的經驗,還是我國的“十一五”相關課題研究結果都表明,早期篩查是預防大腸癌的最有效節點。
花5元篩檢可省掉20元看病費
我國衛生經濟學的分析已經證明:在篩檢上面花的每5元錢可以在治療上省掉20元。
在我國有兩個縣——浙江的嘉善和海寧,在三次全國死因調查死亡率報告中,大腸癌的發病率都在上升,但近十年間,他們的大腸癌發病率整體下降了。這是因為,我省有項醫學重大課題在海寧、嘉善給公眾進行了十年的大腸癌篩查。大腸癌的篩查對於整體人群死亡率的下降有很大貢獻。醫生即使做到規範的治療,大概也只能在死亡率下降中貢獻10%,還有90%的貢獻,是需要公眾對健康認識的提高,並採取積極的醫學檢測手段。
今年開始,我國將大腸癌的篩查點擴大到了13個,這些點已經不僅僅是東南沿海經濟發達的地區,現在已推向中部和西部地區,目的是了解這些篩查的項目是否能夠在東部產生像嘉善和海寧這樣試點地區的效果。如果都能夠產生效果,大腸癌的篩查費用將列入醫保報銷項目。
關鍵字:#抗癌食品都是浮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