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長期處於孤獨、矛盾、抑鬱和失望情境中的人,或克制自己的情感、不敢發洩憤怒、多愁善慮及常懷不滿情緒者,較易患惡性腫瘤。
情志,可以概括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人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著密切的關係。七情太過(興奮)或不及(抑制)能引起體內氣血運行失常及臟腑功能失調,導致疾病的發生,腫瘤也不例外。
臨床心理學研究發現,長期處於孤獨、矛盾、抑鬱和失望情境中的人,或克制自己的情感、不敢發洩憤怒、多愁善慮及常懷不滿情緒者,較易患惡性腫瘤。中醫學對此早已有較深刻的認識,僅以食道癌的發生與情志的關係的闡述足可證明。食道癌多屬中醫“噎膈”的範疇,關於噎膈的病因,《諸病源候論》說:“憂恚則氣結,氣結則不宣流使噎”。 《素問·通評虛實論》指出:“隔塞閉絕,上下不通,則暴憂之病也。”《訂補指掌》認為,“噎膈多起於憂鬱,憂鬱則氣結,氣結於胸,臆而生痰,久則痰塊膠於上焦,通絡窄狹,不能寬暢,飲或可下,食則難入,而病成矣。”《景岳全書》亦認為,“噎膈一證,以憂愁思慮,積勞積鬱,或酒色過度,損傷而成”。明朝李中梓在《醫宗必讀》中對此作了進一步分析,指出:“大抵氣血虧損,復因悲憂恚怒,則脾受傷,血液漸耗,鬱氣生痰,痰則塞而不通,氣則上而不下,妨礙道路,飲食難進,噎塞所由成矣。”揭示了精神刺激致肝氣鬱滯、脾呆氣結,津液輸布失常,聚而成痰,交阻食管的病機演變過程。
除噎膈外,尚有多種腫瘤的發生與情志關係密切。例如乳腺癌,《外科正宗》說:“憂鬱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願不得志者,致經絡痞塞,聚結成核,故生乳岩(乳癌)。”這說明腫瘤的發生與精神情誌有關。
近代許多學者從對惡性腫瘤致病因素的研究表明,引起惡性腫瘤的原因之一是免疫功能的抑制。臨床研究也證實,憂鬱、失望和難以解脫的悲哀似乎是惡性腫瘤的前兆,而且多發生在惡性腫瘤起病前一年左右。國內的研究進一步證實,惡性腫瘤病人65%在發病前一年間多次有過焦慮、失望、悲傷和抑鬱情緒。
20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勞倫斯·萊西曾對一組癌症患者的生活史做過調查,他發現這些患者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從童年時便留下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他們或早年喪母,或青年失戀,或中年喪偶,或老年失子。所有這些精神刺激,使他們變得沉默寡言,顧影自憐,對生活失去信心,對工作缺乏熱忱,進而抑鬱悲傷、情緒緊張、精神壓力沉重。德國科學家巴特魯施博士在研究白血病患者的心理時發現,病情發生比較嚴重的10位病人中,有9個與絕望、孤獨的心情有關。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對早期施行手術治療的惡性黑色素瘤患者實行預後觀察,結果對治療效果表示懷疑,情緒壓抑焦慮者病情常常復發且預後不良。美國一學者曾對8000名癌症病人進行調查,其大多數惡性腫瘤的臨床表現,都發生在失望、孤獨和其他沉重打擊與精神壓力頻繁發生的時期。我國也有調查資料表明,許多癌症患者發病前半年有較大精神刺激,其比率超過50%以上。
心理因素為何能引起癌症的發生呢?根據目前的研究,原因主要是不良情緒能對機體免疫機能產生抑製作用,從而影響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識別和消滅功能。在健康人的體內,雖然正常細胞也存在著發生突變而成為癌細胞的可能,但人體的免疫系統能在這些細胞增殖之前,及時地將它們破壞和消滅。但是,如果人的情緒或其他心理因素長期不好,則會降低體內的免疫功能,從而對癌細胞的肆虐束手無策。
由此可見,一個人能夠經常保持豁達的性格和良好的情緒,培養和維護健全的人格及社會適應能力,對於預防癌症的發生是非常重要的。誠如美國得克薩斯州州立癌症研究所所長約翰·卡茨伯格所說:“如果人們從兒童時期就學會克服緊張心理的話,癌症的發生就會相應地降低。”因此,當人們遇到一些負性生活事件之後,應該學會自我調節,緩解精神壓力,盡力宣洩和轉移自己的不良情緒,保持心理健康。
關鍵字:#七情內傷可致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