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我們知道,冰箱如果使用時間過長,又沒有及時清洗消毒的話,很容易滋生細菌,這樣就會導致儲藏的食品受到細菌污染,吃後造成食物中毒
餐座上的百味佳餚總是讓人垂簾欲滴,這些美味的後面怎麼能少得了味精呢?但是如果味精使用的不當的話,這些美食就會成為你致命的“殺手”引起食物中毒,具體有哪些菜式是不宜加味精的呢?
一、拌涼菜不宜放味精
因為味精在溫度為80℃—100℃時才能充分發揮提鮮的作用。而涼菜的溫度偏低,味精難以發揮作用,甚至還會直接粘附在原材料上,無味且掃興。如果做涼菜時非要放味精,宜用少量熱水把味精溶解後再拌入涼菜之中。
二、放醋的菜不能放味精
酸味明顯,醋加得比較多的菜餚不能加味精。因為味精在酸性環境中不易溶解,而且酸性越大,溶解度越低,鮮味效果越差。所以糖醋里脊、醋熘白菜等酸味大的菜餚都不能放味精。
三、調餡料不宜加味精
許多人在調餃子餡、春捲餡時,都會放點味精,這樣很不安全。味精拌入餡料後,會一起經過蒸、煮、炸等高溫過程。但是,溫度只要超過100℃,味精就會發生變性。不但會失去鮮味,還會形成有毒的焦谷氨酸鈉,危害人體健康。除了不能拌餡,在製作熱菜時,也是要在菜餚即將離火時才能加入味精。
四、炒肉菜不用加味精
肉類中本來就含有谷氨酸,與菜餚中的鹽相遇加熱後,自然就會生成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鈉。除了肉類,其他帶鮮味的食物也沒必要加入味精,如雞蛋、蘑菇、茭白、海鮮等。
五、味精用咸不用甜
在適當的鈉離子濃度下,味精的鮮味才能更突出。所以,味精的鮮味在鹹味菜餚中才能有鮮美表現,但如果在甜味菜中放入味精,不但不能增鮮,反而會抑制甜鮮的本味,並產生一股異味。所以,雞茸玉米羹、香甜芋茸等菜餚中不能加味精。
夏季養生:警惕五種食物中毒
食用末熟透食物中毒
許多食品中都含有大量的細菌,如果食品加熱溫度不夠,就不能有效殺滅或破壞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或有害酶類,最終就會導致食物中毒。
細菌繁殖引起的中毒
因吃剩菜剩飯引起食物中毒的情況還是比較常見的。專家介紹,夏季炎熱氣溫高,如剩菜剩飯時間過長,吃時又沒有進行高溫熱透,很容易造成細菌性食物中毒。
冰箱受細菌污染中毒
我們知道,冰箱如果使用時間過長,又沒有及時清洗消毒的話,很容易滋生細菌,這樣就會導致儲藏的食品受到細菌污染,吃後造成食物中毒。
誤食野菜野蘑菇中毒
誤食某些含有有毒成分的植物。如野菜、野蘑菇等造成中毒。夏季到山區郊外旅遊,經常會遇到一些野菜、野蘑菇等野生植物,由於旅遊者不能辨別出哪些有毒哪些無毒,誤食後很容易中毒。近期北京一所大學的兩名大學生外出旅遊,就是吃了自采的野菜,引起中毒,最後導致死亡。
製作食品受污染中毒
食品在加工過程中受到致病性微生物污染並大量繁殖,導致食品變質引起中毒。如上周本市出現的居民食用了一家大型超市出售的豆製品造成十餘人食物中毒。據北京市食品衛生監督所有關負責人說,造成食用豆製品中毒事件的原因是,這家豆製品生產廠家改建原廠房,豆腐生產地點是臨時加工點,不具備加工條件,因而造成食品污染。
食物中毒後會出現噁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發熱等症狀。北京市食品衛生監督所蔡昌晶提醒讀者,夏季炎熱高溫,食品最好購買當天生產的;飯菜吃多少做多少,最好不剩菜剩飯,冰箱儲藏的食品吃時一定要再加熱。特別是雨季到來,郊區山野的野菜、野蘑菇等正生長旺盛,不了解情況,不要隨便採摘,更不要入口,以免造成食物中毒。一旦發生食物中毒,要盡快採取措施。
夏季如何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
隨著夏季氣溫增高,多數細菌生長的速度也很快,特別是食物中。那麼,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如何預防細菌性食物中毒,下面由小編為您詳細介紹。
(一)徹底清洗原料
如果家裡有泡髮乾制原料或培養芽苗類蔬菜,應定期更換用水,避免有害細菌的繁殖。對於動物性食品原料、植物性食品原料、水產品原料,應用流動的潔淨水多次清洗,去除存留在食品原料表面的細菌,避免造成污染菌的存留。
(二)食品應燒熟煮透
所有生食品烹飪前應徹底解凍,食品加工時中心溫度應達到70℃。長時間貯存的食品食用前應徹底再加熱至中心溫度70℃以上,以防止食品原料中的細菌存活。
(三)妥善存放食品
當熟製食品存放在10℃至60℃之間的溫度條件時,存放時間應不超過2小時。食品中心溫度保持在60℃以上(熱藏)的集體用餐配送食品,其保質期應不超過燒熟後4小時;食品中心溫度保持在10℃以下(冷藏)的食品,其保質期應不超過燒熟後24小時。
(四)防止交叉污染
應重點防控食品、食品加工人員以及食品製作環境、工具、容器、設備、設施間形成的細菌性交叉污染,特別是要防止熟食品成品與半成品、食品原料間形成的交叉污染。
關鍵字:#夏季飲食需注意謹防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