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癌症患者如何告別癌痛? -抗癌健康網-中國一流的癌症腫瘤交流平台
癌性疼痛,或稱晚期癌痛是造成癌晚期患者主要痛苦的原因之一。在此階段,患者身心處於相當的痛苦之中,相當多的患者不是直接死於癌症,而是死於嚴重疼痛。大約80%晚期癌症患者有劇烈疼痛,估計每天世界上至少有1500萬人經受著疼痛的煎熬。癌性疼痛已被認為是一種疼痛性疾病。
癌痛的中醫療法
中醫學認為,疼痛病機都有一定的共性。 《素問.臟氣法時論》:“虛則胸中痛、大腦小腹痛”說明氣血陰陽虧虛,不能濡養陰陽臟腑經絡等,也可引起疼痛,可稱之為“不養則痛”。這種痛分虛實的論述,為後世辨治疼痛病症奠定了理論基礎。引起癌痛的病因病機可概括為虛實兩類。屬實證者多因各種病邪的侵襲與結聚,導致經絡氣血淤阻不通,即“不通則痛”;屬虛證者則為陰陽氣血之不足致使臟腑經絡失卻潤養或溫煦,即“不榮則痛”。但就臨床實際來看,癌痛病機多見虛實兼雜。
中醫治療疼痛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驗豐富,顯示了自身的優勢和特點,許多成方、經驗方流傳於世,至今仍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國內自1982年起,開始陸續報導了中藥治療癌性疼痛的療效,大量臨床報導提示了中藥緩解癌痛療效確切,在中晚期癌症患者中,中藥止痛作用緩慢而持久,無耐藥性和成癮性,與西藥止痛劑配合可減輕西藥的副作用,此外,久服中藥的癌症者可預防疼痛的發生。
中醫對癌痛的治療,並非僅僅立足於局部的止痛,而是強調整體觀念;注重病因病機,“辨證施治”、“審證求因”。根據癌痛的不同病機有以下治法。
1、祛風散寒止痛用於風寒侵襲所致癌痛。 “風為百病之長”,風寒侵襲人體某一部位,或直入臟腑久留不去導致氣血津液淤阻不通,或與體內素有之癌毒、痰飲相搏,痹阻經絡氣血,從而引起疼痛。
風寒癌病特點: 疼痛呈遊走性,遇風寒而加重。
常用藥物:白花蛇、烏蛇、蜈蚣、全蠍、殭蠶、地龍、露蜂房、川烏、牛膝、桑寄生、威靈仙、尋骨風、川芎、麝香等。
常用方劑:大追風丸(《奇效良方》)、骨碎補九(〈太平聖惠方〉)、五積散(《太平聖惠方》)。
本法常用方藥多為辛燥之品,易傷陰血,所以對於有陰血虧虛或火熱內蘊者應慎用。
2、熱解毒止痛用於火熱蘊積、壅遏氣機,煎凝津血,腐灼臟腑經緝私所導致的癌痛。
火熱癌痛特點,多呈灼痛、脹痛,並可伴見局部腫脹、大便秘、發熱口渴、出血等。
常用藥物:半枝蓮,半邊蓮、石上柏、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龍葵、石見穿、山豆根、魚腥草、連翹、金銀花、苦參、升麻、射干、牛蒡子、石膏、黃芩、黃連、黃柏、梔子、青黛、蘆薈、大青葉、羚羊角、龍膽草、夏枯草、白頭翁。
常用方劑:龍膽丸(《太平聖惠方》)、當歸蘆薈丸(《丹溪心法》)、猬皮丸(《東垣十書》),獺肝丸(《太平聖惠方》)。
清熱解毒止痛法常用方藥多為苦寒之品,易損傷脾胃之陽,故對伴有陽氣虧虛者應慎用,或與扶正類藥物配合應用。
3、化痰散結止痛“百病皆有痰作祟”,痰挾瘀血,遂成窠囊。痰飲之患,無處不到,但必避正虛之處而停聚。痰飲聚結則痹阻氣化淤遏血行,痰氣血相互交結從而導致癌痛。
痰飲癌痛特點: 疼痛而重著,日輕而夜重。
常用藥物:半夏、南星、天竺黃、皂莢、白芥子、葶藶子、橘紅、貝母、瓜蔞、海浮石、海蛤、白礬、青礞石、雄黃、桔梗、大戟、甘遂、芫花、山慈菇、白附子、五倍子等。
常用方劑:導痰湯(《婦人良方》)、豁痰九(《奇效良方》)、利隔化痰九(《丹溪心法》)滾痰丸(《丹溪心法附餘》)。
4、理氣止痛氣機鬱結是導致癌痛的重要病機。氣機鬱結,氣血津液結聚而不行,日久則導致各種癌痛。此外,邪毒、痰飲、瘀血、火熱等邪的阻滯,也會使氣機不暢而鬱結。
氣機鬱結癌痛的特點:多為脹痛、痛處不固定,遺情南刺激而加重。
常用藥物::青皮、陳皮、鬱金、沉香、木香、枳實、香附、香櫞皮、八月札、烏藥、川楝子、佛手、厚朴、薑黃等。
常用方劑: 枳實薤白桂枝湯(《鑫匱要略》)、調氣散(《萬病回春》)、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十香丸(《景岳全書》)、森香流氣飲(《萬病回春》)。
現氣止痛法常用方藥,多為辛香溫燥之品,易傷氣耗陰,故對氣虛或陰血虧虛者,應與益氣或養陰配合運用。
5、活血化瘀止痛癌腫多為有形之“積”,而“積”的形成與多種原因有關。癌痛的成因,或為情志不暢,氣滯而血瘀; 或因寒邪侵襲,寒凝而血滯; 或為火熱內蘊,熱灼而血結;或為痰飲內停,阻遏血行而瘀; 或為氣虛血不運; 或為出血而留瘀等,因此瘀血阻絡是癌痛的主要病機。
瘀血癌痛的特點:痛如針刺,痛處不移,夜間痛甚。
常用藥物:桃仁、紅花、丹參、赤芍、三七、當歸、川芎、馬鞭草、韭菜汁、蘇木、水蛭、虻蟲、穿山甲、三棱、丹皮、乳香、沒藥、五靈脂、澤蘭、幹膝、雞血藤、益母草、山楂、木鱉子、血竭等。
常用方劑: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五靈脂丸(《太平聖惠方》)、滋血潤腸湯(《醫學統旨》)、削堅丸(《楊氏家藏方》)。
“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故活血化瘀止痛法常與理氣或益氣配合運用此外,活血化瘀常用方藥,多為活血破積之品,易引起出血,故對伴有出血的患者應慎用。
6、補氣溫陽止痛適用於陽氣虧虛者,陽虛則陰寒內盛,氣虛則臟腑功能衰退,均可導致寒凝氣滯而引起癌痛。
陽氣虧虛癌痛的特點:得溫痛減,遇冷加重。
常用藥物:黃芪、黨參、補骨脂、杜仲、續斷、人參、附子、乾薑、川椒、吳茱萸、黃精、丁香、巴戟天、仙茅、仙靈脾、蟾酥、肉桂等。
常用方劑:烏頭赤石脂丸(《金匱要略》)、香砂六君子湯(《醫方集解》)、順氣和中湯(《論治準繩》)。
陽氣虧虛癌痛多同時伴有氣滯、血瘀,所以本法應與理氣,活血化瘀等法配合應用。此外,益氣溫陽止痛法常用方藥多偏溫燥,對陰血虧虛者應慎用。
7、滋陰養血止痛陰血虧虛,包括陰虛和血虛。五志化火,火熱內盛而耗陰;病程日久或過服辛香溫燥及化療、放療而傷津耗液等,均可導致陰血虧虛,臟腑經絡失養,從而出現癌痛。
陰血失養癌痛的特點:綿綿而痛或灼痛,遇熱痛甚。
常用藥物:當歸、雞血藤、白芍、何首烏、黃精、女貞子、龜甲、生地、玄參、生龍骨、生牡蠣等。
常用方劑:噎隔膏(《類證治裁》)、一貫煎(《柳州醫話》)。
滋陰養血止痛法常用方藥,性偏滋膩,有礙胃之弊,對伴有脾胃虛弱或痰飲內停者應慎用。
上述病因病機,往往相互影響,交互交見,虛實錯雜。此外,導致癌痛的病邪,每兼“毒”,如風毒、熱毒、寒毒、火毒等,這也是與一般疼痛的不同之處。
癌痛的中醫療法
中醫學認為,疼痛病機都有一定的共性。 《素問.臟氣法時論》:“虛則胸中痛、大腦小腹痛”說明氣血陰陽虧虛,不能濡養陰陽臟腑經絡等,也可引起疼痛,可稱之為“不養則痛”。這種痛分虛實的論述,為後世辨治疼痛病症奠定了理論基礎。引起癌痛的病因病機可概括為虛實兩類。屬實證者多因各種病邪的侵襲與結聚,導致經絡氣血淤阻不通,即“不通則痛”;屬虛證者則為陰陽氣血之不足致使臟腑經絡失卻潤養或溫煦,即“不榮則痛”。但就臨床實際來看,癌痛病機多見虛實兼雜。
中醫治療疼痛的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驗豐富,顯示了自身的優勢和特點,許多成方、經驗方流傳於世,至今仍有較高的臨床價值。國內自1982年起,開始陸續報導了中藥治療癌性疼痛的療效,大量臨床報導提示了中藥緩解癌痛療效確切,在中晚期癌症患者中,中藥止痛作用緩慢而持久,無耐藥性和成癮性,與西藥止痛劑配合可減輕西藥的副作用,此外,久服中藥的癌症者可預防疼痛的發生。
中醫對癌痛的治療,並非僅僅立足於局部的止痛,而是強調整體觀念;注重病因病機,“辨證施治”、“審證求因”。根據癌痛的不同病機有以下治法。
1、祛風散寒止痛用於風寒侵襲所致癌痛。 “風為百病之長”,風寒侵襲人體某一部位,或直入臟腑久留不去導致氣血津液淤阻不通,或與體內素有之癌毒、痰飲相搏,痹阻經絡氣血,從而引起疼痛。
風寒癌病特點: 疼痛呈遊走性,遇風寒而加重。
常用藥物:白花蛇、烏蛇、蜈蚣、全蠍、殭蠶、地龍、露蜂房、川烏、牛膝、桑寄生、威靈仙、尋骨風、川芎、麝香等。
常用方劑:大追風丸(《奇效良方》)、骨碎補九(〈太平聖惠方〉)、五積散(《太平聖惠方》)。
本法常用方藥多為辛燥之品,易傷陰血,所以對於有陰血虧虛或火熱內蘊者應慎用。
2、熱解毒止痛用於火熱蘊積、壅遏氣機,煎凝津血,腐灼臟腑經緝私所導致的癌痛。
火熱癌痛特點,多呈灼痛、脹痛,並可伴見局部腫脹、大便秘、發熱口渴、出血等。
常用藥物:半枝蓮,半邊蓮、石上柏、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龍葵、石見穿、山豆根、魚腥草、連翹、金銀花、苦參、升麻、射干、牛蒡子、石膏、黃芩、黃連、黃柏、梔子、青黛、蘆薈、大青葉、羚羊角、龍膽草、夏枯草、白頭翁。
常用方劑:龍膽丸(《太平聖惠方》)、當歸蘆薈丸(《丹溪心法》)、猬皮丸(《東垣十書》),獺肝丸(《太平聖惠方》)。
清熱解毒止痛法常用方藥多為苦寒之品,易損傷脾胃之陽,故對伴有陽氣虧虛者應慎用,或與扶正類藥物配合應用。
3、化痰散結止痛“百病皆有痰作祟”,痰挾瘀血,遂成窠囊。痰飲之患,無處不到,但必避正虛之處而停聚。痰飲聚結則痹阻氣化淤遏血行,痰氣血相互交結從而導致癌痛。
痰飲癌痛特點: 疼痛而重著,日輕而夜重。
常用藥物:半夏、南星、天竺黃、皂莢、白芥子、葶藶子、橘紅、貝母、瓜蔞、海浮石、海蛤、白礬、青礞石、雄黃、桔梗、大戟、甘遂、芫花、山慈菇、白附子、五倍子等。
常用方劑:導痰湯(《婦人良方》)、豁痰九(《奇效良方》)、利隔化痰九(《丹溪心法》)滾痰丸(《丹溪心法附餘》)。
4、理氣止痛氣機鬱結是導致癌痛的重要病機。氣機鬱結,氣血津液結聚而不行,日久則導致各種癌痛。此外,邪毒、痰飲、瘀血、火熱等邪的阻滯,也會使氣機不暢而鬱結。
氣機鬱結癌痛的特點:多為脹痛、痛處不固定,遺情南刺激而加重。
常用藥物::青皮、陳皮、鬱金、沉香、木香、枳實、香附、香櫞皮、八月札、烏藥、川楝子、佛手、厚朴、薑黃等。
常用方劑: 枳實薤白桂枝湯(《鑫匱要略》)、調氣散(《萬病回春》)、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十香丸(《景岳全書》)、森香流氣飲(《萬病回春》)。
現氣止痛法常用方藥,多為辛香溫燥之品,易傷氣耗陰,故對氣虛或陰血虧虛者,應與益氣或養陰配合運用。
5、活血化瘀止痛癌腫多為有形之“積”,而“積”的形成與多種原因有關。癌痛的成因,或為情志不暢,氣滯而血瘀; 或因寒邪侵襲,寒凝而血滯; 或為火熱內蘊,熱灼而血結;或為痰飲內停,阻遏血行而瘀; 或為氣虛血不運; 或為出血而留瘀等,因此瘀血阻絡是癌痛的主要病機。
瘀血癌痛的特點:痛如針刺,痛處不移,夜間痛甚。
常用藥物:桃仁、紅花、丹參、赤芍、三七、當歸、川芎、馬鞭草、韭菜汁、蘇木、水蛭、虻蟲、穿山甲、三棱、丹皮、乳香、沒藥、五靈脂、澤蘭、幹膝、雞血藤、益母草、山楂、木鱉子、血竭等。
常用方劑:通竅活血湯(《醫林改錯》)、五靈脂丸(《太平聖惠方》)、滋血潤腸湯(《醫學統旨》)、削堅丸(《楊氏家藏方》)。
“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故活血化瘀止痛法常與理氣或益氣配合運用此外,活血化瘀常用方藥,多為活血破積之品,易引起出血,故對伴有出血的患者應慎用。
6、補氣溫陽止痛適用於陽氣虧虛者,陽虛則陰寒內盛,氣虛則臟腑功能衰退,均可導致寒凝氣滯而引起癌痛。
陽氣虧虛癌痛的特點:得溫痛減,遇冷加重。
常用藥物:黃芪、黨參、補骨脂、杜仲、續斷、人參、附子、乾薑、川椒、吳茱萸、黃精、丁香、巴戟天、仙茅、仙靈脾、蟾酥、肉桂等。
常用方劑:烏頭赤石脂丸(《金匱要略》)、香砂六君子湯(《醫方集解》)、順氣和中湯(《論治準繩》)。
陽氣虧虛癌痛多同時伴有氣滯、血瘀,所以本法應與理氣,活血化瘀等法配合應用。此外,益氣溫陽止痛法常用方藥多偏溫燥,對陰血虧虛者應慎用。
7、滋陰養血止痛陰血虧虛,包括陰虛和血虛。五志化火,火熱內盛而耗陰;病程日久或過服辛香溫燥及化療、放療而傷津耗液等,均可導致陰血虧虛,臟腑經絡失養,從而出現癌痛。
陰血失養癌痛的特點:綿綿而痛或灼痛,遇熱痛甚。
常用藥物:當歸、雞血藤、白芍、何首烏、黃精、女貞子、龜甲、生地、玄參、生龍骨、生牡蠣等。
常用方劑:噎隔膏(《類證治裁》)、一貫煎(《柳州醫話》)。
滋陰養血止痛法常用方藥,性偏滋膩,有礙胃之弊,對伴有脾胃虛弱或痰飲內停者應慎用。
上述病因病機,往往相互影響,交互交見,虛實錯雜。此外,導致癌痛的病邪,每兼“毒”,如風毒、熱毒、寒毒、火毒等,這也是與一般疼痛的不同之處。
關鍵字:#癌症患者如何告別癌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