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國家已對此類藥的劑量已放鬆,癌症患者還應規範使用鎮痛藥,這樣才能真正使病人的疼痛得到滿意的緩解,提高癌痛病人的生活質量。
癌症疼痛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質量,也是引發合併症、加速衰亡的重要原因。據統計,全世界有30%至40%的癌症病人具有疼痛症狀。止痛的方法很多,如藥物控制、手術、神經阻滯、針灸、放鬆技術、皮膚刺激等。藥物治療首先應考慮阿斯匹林、扑爾息痛等普通鎮痛藥。這些藥物多數足以止住患者的疼痛,尤其定時服用,可避免疼痛的發生;若一般鎮痛藥無效時,可用杜冷丁和嗎啡等麻醉劑,現在國家已對使用此類藥的劑量有所放鬆,可有效地止癌痛。但雖然國家已對此類藥的劑量已放鬆,癌症患者還應規範使用鎮痛藥,這樣才能真正使病人的疼痛得到滿意的緩解,提高癌痛病人的生活質量。
早在1982年,世界衛生組織就提出了“2000年為多數癌症患者解除疼痛”的戰略目標,並且提出了《癌症三階梯鎮痛指導原則》,即根據疼痛的劇烈程度將其分為輕、中、重三個等級,按此選擇不同的藥物。輕度癌痛一般能忍受,日常生活和睡眠都不受影響,可以選用以阿司匹林為代表的非甾體類消炎鎮痛藥;如果發展到中度持續性疼痛,睡眠將受到干擾,食慾也有所減退,此時以可待因為代表的弱阿片類藥物將成為首選;而對重度、無法忍受劇烈疼痛的患者,則需要使用以嗎啡為代表的強效阿片類藥物製劑。此項措施體現了控制癌症疼痛已成為實行人道主義的重要治療措施。
輔助用藥在整個“三階梯原則”中也充當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安定類、抗抑鬱類以及抗痙攣類藥物不僅能增強阿片類藥物的鎮痛效果,同時也能解除因疼痛帶來的焦慮、抑鬱和煩躁等精神症狀;而胃黏膜保護劑、胃腸動力藥物和通便緩瀉藥等能針對性預防或減輕各種鎮痛藥物的副作用,如噁心、嘔吐、便秘等,以保證“三階梯原則”的順利進行。
癌痛治療常用的鎮痛藥物有非麻醉性鎮痛藥和麻醉性鎮痛藥兩類,麻醉性鎮痛藥也叫阿片類藥物,這類藥物具有雙重作用:治療作用和“成癮性”。許多病人或醫務人員常常把阿片類藥物耐藥現像或由於疾病的進展增加藥量誤解為“成癮”。鎮痛藥產生耐藥性的最初表現是一定劑量的作用時間縮短,藥效下降,對於重度癌痛,嗎啡的劑量可以逐漸增大。採用肌肉注射途徑較口服給藥途徑更容易產生耐藥,所以癌痛治療的初始階段提倡口服給藥。
如今,疼痛治療技術降低了病人對阿片藥物的需求量,大大減少了成癮的發生。國內大部分的三級甲等醫院都成立了疼痛科,在癌痛的治療方面開展了許多新技術,例如推管內和腦室內註藥、神經阻滯(斷)技術、患者自控鎮痛技術,使得阿片類藥物的作用發揮到最大的效能。
極少數的成癮者都存在擅自增加藥量和服藥次數的現象,因此在癌痛的治療過程中,按照醫生的醫囑服藥至關重要,切勿擅自增加藥量和服藥次數。
癌痛的治療一定要走出“成癮”的誤區,正確對待阿片類藥物治療癌痛,解除用藥的障礙和顧慮,才能使癌痛病人使用足夠強度或劑量的阿片類藥物,使病人的疼痛得到滿意的緩解,提高癌痛病人的生活質量。
關鍵字:#癌症鎮痛藥怎麼來規範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