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要在放療過程中把副作用降到最低,患者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專家介紹了幾種放療期間常出現的反應及處理方法
“腫瘤控制住了,可我現在要張嘴吃東西卻比初生的嬰兒還困難……”劉先生是一名鼻咽癌患者,一邊說話一邊要用手帕擦拭不斷從嘴角流出的唾液。一年前,他接受了近1個月的放療。放療在為他延長了生命的同時,也把他的生活質量降到了谷底。
白細胞下降、口乾、脫髮、皮膚潰爛、神經損傷、張口困難……放療的這些副作用讓很多患者談之色變。 “事實上,隨著設備的改良和技術的進步,放療和上述副作用之間的關係已不再是必然的了。”據廣州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放療中心主任張書旭介紹,如今的放療講究精確性和個體化。通過選擇不同方式的放療技術,可以讓射線準確地瞄準腫瘤病灶,並且根據腫瘤的大小、形狀設計照射範圍,最大限度地減少射線對腫瘤附近正常組織的誤傷,從而把放療的副作用降到最低。
典型個案
放療結束嘴巴張不開
今年56歲的周女士被診斷出得了鼻咽癌,醫生給她安排了一個療程的放射治療。放療期間,嘔吐、脫髮的折騰已不在話下,最讓周女士痛苦的是,放療結束後,她吃東西再也品不出味道了,而且連張嘴說話也變得非常困難。
週女士的這些苦惱其實都是由放療副作用帶來的。 “失去味覺是頸部放療非常常見的並發症。而嘴張不開則是因為顳頜關節受到了射線的損傷。”張書旭告訴記者,放療的副作用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副作用多發生在皮膚、腸黏膜、骨髓和生殖系統,在治療開始的幾天甚至幾小時就可出現;慢性副作用多數在數月或數年後出現,單次放療劑量越大,晚期並發症發生率越高。慢性反應情況較嚴重,一旦發生很難糾正,如放射性腦損傷、放射性脊髓損傷等。 “有些患者如果反應太大,治療將無法再繼續,腫瘤得到控製或治療後會復發。”專家說。
新療法
射線量身定做副作用降到最低
那麼,放療所帶來的副作用難道就無法避免嗎? “上面所提到的眾多副作用和並發症在採用傳統常規放療技術時多見。”專家說,常規放療的照射方式是“寧可殺錯不可放過”,為了能把整個腫瘤“包裹”在射線裡,照射範圍往往比腫瘤的體積大得多。這樣一來,腫瘤附近許多正常的組織、器官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傷害。
“因此,目前醫學界更推崇的放療方式是更強調精確性和個體化的三維適形放療和調強放療。” 張書旭解釋,三維適形放療與常規放療相比,優勢在於精確性,它利用三維空間聚焦式精確照射,對腫瘤靶區用高劑量照射,同時減少對正常組織的照射量,在放療全程保證治療的高精確度。
但三維適形放療還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例如遇到一些凹形的腫瘤,或者腫瘤與重要臟器緊密聯繫,稍有不慎,射線就會損害這些重要臟器。在這種情況下,則需選擇調強放療了。 “調強放療除了可以為腫瘤量身定做照射野形狀,還能根據腫瘤的情況在不同位置給予不同的射線強度。” 張書旭說,調強放療可適用於全身各個部位需要放療的病灶,特別是常規手段不能治療的、難度大的病例,而且可以把放療帶來的副作用降到最低,“例如鼻咽癌患者常規放療後出現的口乾、張不開嘴等並發症,基本都不會出現,即使有,程度也極其輕微。”
提醒
適形、調強放療都已納入醫保
然而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儘管很多醫院都已經更新了放療設備,但真正開展了適形、調強放療的卻並不多。對此,張書旭解釋說,實際上目前大多數的放療設備都具有適形放療和調強放療的功能,但問題是這兩種放療方式更加倚重放療醫生和物理師的技術水平。
在整個放療過程中,醫生的角色是一個治療方案的製訂者,而放療計劃設計則依靠物理師。 “醫生開出處方說明病人的哪些部位需要放療,哪些部位需要保護,而物理師則負責按照醫生的這些要求為患者設計照射範圍、照射方式等,這些參數都必鬚根據不同患者的不同情況來進行設計,對物理師的技術要求很高。因此,即使一些醫院有先進的放療設備,若缺乏高水平的物理師,也未必能開展好調強放療。”
而在費用方面,適形放療和調強放療的費用比常規放療至少要高一倍以上。但據了解,目前適形放療和調強放療在廣州都已經納入了醫保。
小貼士:
如何應對放療副作用?
要在放療過程中把副作用降到最低,患者的配合也是必不可少的。專家介紹了幾種放療期間常出現的反應及處理方法:
1.皮膚反應:常見於乳腺癌及頭頸部惡性腫瘤,如鼻咽癌、口腔癌等。一般在照射到第三、第四周後開始有紅、腫、熱及微癢等反應,繼續照射至第五、第六週時,膚色可能變黑,開始有乾性脫屑,部分患者發展為濕性脫屑。
處理方法:(1)避免用肥皂清洗或摩擦;(2)不可隨便塗抹膏藥類和化妝品;(3)輕微的癢感,不可用指甲抓;(4)避免過度的日光照射;(5)避免衣物的壓迫、束縛或粗糙衣物的摩擦。
2.頭頸部腫瘤(如鼻咽癌、口腔癌等):
(1)口腔黏膜炎:避免吸煙、飲酒,避免進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常以溫開水漱口;(2)口乾:隨身攜帶水壺,多漱口、喝水;(3)下頜關節張不開:在治療期間即須開始練習張口運動;(4)味覺遲鈍:調節食物的口味,在治療後將漸漸恢復。
3.胸部與上腹部腫瘤(如乳腺癌、肺癌等):
(1)噁心、嘔吐:選擇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2)喉嚨及食道處疼痛:啜取冰涼、柔軟的食物;(3)咳嗽:服用醫師的處方藥,對症治療。
4.下腹部腫瘤(如直腸癌、膀胱癌等):
(1)腹痛、腹瀉:一般在治療後2~3週出現,此時應食用清淡、低渣的食物,避免進食產氣的食物,如豆類品或牛奶,遵醫囑服用處方藥;(2)膀胱炎:鼓勵多喝水及服用醫師的處方藥;(3)下肢水腫:建議不要站立太久、休息或睡覺時把下肢墊高或穿彈性襪。
關鍵字:#將放療副作用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