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介入診療的興起給動脈用藥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條件和機會,經過近30年的臨床實踐,通過介入手段治療腫瘤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隨各領域對癌腫的不斷深入性研究,其診療措施相對其他病疾可謂手段豐富,如手術、放療、化療、中醫中藥、生物治療等,但絕大多數病人仍需以化療作為其必須或輔助之治療手段,傳統的化療主要以靜脈方式給藥,腫瘤部位的藥物濃度較低,副作用大,許多病人往往難以接受。介入診療的興起給動脈用藥提供了一個切實可行的條件和機會,經過近30年的臨床實踐,通過介入手段治療腫瘤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方法之一。
腫瘤的介入治療治療優勢:
1、動脈藥物灌注療法,通過動脈向腫瘤組織直接給藥,接受藥物劑量大、治療效果好。
2、 對機體整體傷害小,毒副作用低,並發症少、全身狀況恢復快。
3、血管栓塞治療可抑制腫瘤發展,使其縮小,為患者爭取二次手術機會,物理療法,無毒副作用。
4、 急診介入治療為晚期腫瘤的大出血有良好控製作用。
5、 食管和膽道支架介入技術可明顯改善腫瘤壓迫症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腫瘤的介入治療適合範圍:
1、各種實體腫瘤的術前、術後、常規及姑息性化療,如肝、肺、食道、胰腺、胃、結腸、直腸、膀胱、盆腔等部位腫瘤的動脈藥物灌注治療。以肝癌效果最好。
2、 支架介入技術主要適用於晚期食管癌的食管介入和解決阻黃的膽道介入。
腫瘤的介入治療主要分為腫瘤動脈藥物灌注、血管栓塞、支架技術等,其治療範圍幾乎可以包括所有的實體腫瘤,動脈化療的主要特點是腫瘤組織接受藥物劑量大、毒副作用小、並發症少、全身狀況恢復快等,其基本原理如下:
藥物的療效除與其自身的藥理作用和病變對其的敏感性有關外,病變區的藥物濃度及作用時間亦為重要因素,而不同的給藥方式將對上述因素產生重要作用。以往注射給藥的部位主要為皮下、肌肉和靜脈,當藥物經過充分稀釋混合及與蛋白結合後,抵達靶器官時已所剩無幾,而藥物的副作用則與其外周血漿濃度成正比,因此提高療效和減少副作用之間的矛盾幾乎無法通過常規途徑解決。動脈藥物灌注則是直接將導管通過股動脈插至靶動脈,使靶器官的藥物濃度提高,延長藥物與靶器官的接觸時間,而外周血液藥物濃度並不增加,達到提高療效、減少副作用的目的。
藥代動力學研究表明,動脈給藥時,藥物首先進入靶器官,而此相(分佈Ⅰ相)分佈是由局部血流量決定的,也就是說其分佈Ⅰ相使靶器官藥物分佈量不受血流分佈的影響,成為全身藥物分佈量最大之所在。如某器官的血流量佔全身的10%,靜脈給藥時Ⅰ相的藥物分佈也佔10%,而以同樣劑量經動脈給藥,其瞬間藥物分佈量則可提高10倍。分佈Ⅱ相又稱快速再分佈相,主要受器官血流灌注和藥物的脂溶性及蛋白結合性影響,而動脈給藥則可最大限度的減輕這些影響。
首過效應:主要指藥物第一次通過靶器官時被代謝和攝取的現象。藥物經靜脈注射後通過漫長途徑到達靶器官時,已有相當數量的藥物與血漿蛋白結合,而使具有生物活性的游離藥物量減少,從而使藥效降低,而動脈給藥時路途捷近,避免了蛋白結合,藥物效價則可明顯提高,約為靜脈給藥的10-20倍,總體療效可提高10-30倍。
腫瘤介入治療的主要適應症及治療方法
一、腫瘤治療
各種實體腫瘤的術前、術後、常規及姑息性化療,如腦、肺、食道、肝、胰腺、胃、結腸、直腸、膀胱、盆腔等部位腫瘤,將導管插至腫瘤供血動脈,如肝癌插至肝固有或肝左、肝右動脈,胃底賁門部腫瘤插至胃左動脈,胃竇部插至胃十二指腸動脈,膀胱腫瘤插至同側髂內動脈等。
二、支架技術
1、食管支架:晚期食管癌患者難以進食時,可經口咽將食管支架置入病變處,改善患者進食狀況,同時支架對腫瘤有一定壓迫作用,造成腫瘤缺血,延緩腫瘤生長。
2、膽道支架:適合於因肝門、胰腺等部位腫瘤壓迫膽管引起的阻塞性黃疸,採取經皮肝穿,將膽道支架置於狹窄段,使膽汁直接進入十二指腸,是目前解決阻黃的首選方法。
三、栓塞治療
1、腫瘤的栓塞:肝癌、肺癌、盆腔等部位腫瘤均可通過導管將栓塞劑注入供血動脈,阻斷其血運,達到“餓死腫瘤”的目的。
2、出血的栓塞:晚期腫瘤常引發大出血,如不及時控制,常引起其它並發症,導致死亡。如肺癌、膀胱癌、胃底食管靜脈曲張破裂等,該類患者應行急診介入治療,栓塞其供血血管,控制出血。如支氣管動脈、髂內動脈、胃冠狀靜脈等
關鍵字:#哪些癌腫適合介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