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過去3年多時間裡,馬丁帶領的研究團隊,共發現11個宮頸癌遺傳易感變異位點,其中兩個全新的位點是此前沒有被發現過的,分別位於4號染色體和17號染色體上。
導致宮頸癌的禍首是HPV(人乳頭瘤病毒),為什麼有人感染HPV不會患癌,有人卻會發展成宮頸癌?這說明遺傳特徵在癌症發病過程中作用重大。找到染色體上這些位點,就知道哪些人是易感高危人群。
昨日,同濟醫院召開發布會,國家“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同濟醫院婦產科馬丁教授帶領團隊歷時三年,首次在漢族人群中發現兩個宮頸癌遺傳易感變異位點,在全球宮頸疾病研究領域引起不小的轟動。
過去3年多時間裡,馬丁帶領的研究團隊,檢測了浙江、上海、江蘇、廣東、北京、湖南等地數十家醫療機構收集的16484個樣本,開展大規模研究論證,共發現11個宮頸癌遺傳易感變異位點,其中兩個全新的位點是此前沒有被發現過的,分別位於4號染色體和17號染色體上。
馬丁說,目前世界上只有兩種宮頸癌預防性疫苗被批准用於臨床,不少國家和地區開展國家免費全民接種的方案。我國內地尚未批准宮頸癌疫苗上市,但遺傳易感變異位點的發現,未來建立起基因檢測模型,可用於宮頸癌發病風險預測,圈定高危人群後,將來的疫苗注射策略可從“全體適齡人群”縮小為“高危易感人群”。
馬丁認為,宮頸癌疫苗目前的適用人群是“未感染HPV”的人群,很多國家採取對18歲以下青少年免費接種方案。
我國按照5億適齡人群計算,全民接種費用將高達4萬億元,而有了基因診斷後,只有篩查出的10%左右高危人群才有必要接種,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接種浪費。該研究將改變宮頸癌預防方式,並有助於製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疫苗防治方案。該成果還對早期臨床診斷、個體化治療、新藥研發等具有重要意義。但該研究轉化成為臨床可用的檢測手段,還需要5-10年的研發週期。
關鍵字:#發現宮頸癌易感變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