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近幾年,“介入治療”在醫學界已經成為熱門話題。而這種微創的“非手術”方法也逐漸被患者認識和接受。
近幾年,“介入治療”在醫學界已經成為熱門話題。而這種微創的“非手術”方法也逐漸被患者認識和接受。在介入科每年有上千例腫瘤患者接受治療,由於創傷小,對腫瘤“有的放矢”,局部療效好等等特點,解決了許多傳統腫瘤治療的難題。
介入治療在治療子宮肌瘤、肝腎囊腫等良性腫瘤上有取代外科手術的趨勢。因此,有學者將介入技術與內科、外科一起並列為臨床醫學三大診療技術,但切不可濫用。
●何為腫瘤“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所有操作需要在DSA、CT、磁共振、超聲等醫學影像設備監視、引導下進行。例如,醫生利用DSA設備,就如同長了“透視眼”,可將一根細的導管引入到腫瘤血管內,直接將抗癌藥物灌注到腫瘤內,使得腫瘤內有很高的藥物濃度,在此基礎上,可以通過導管注入栓塞劑,堵塞腫瘤血管,切斷腫瘤的營養來源,將腫瘤“餓死”,這種方法定位精確、療效高、副作用小,而且引入導管的穿刺傷口與我們平日打針給藥的注射針口一樣大小,對患者的創傷小。
“微創”是腫瘤介入治療的鮮明特點,而直達部位進行精確定位治療又是介入的一張“王牌”。目前的臨床研究表明,對於小肝癌的治療,介入治療療效完全可以和傳統手術媲美,而對中晚期肝癌介入治療已被公認是的首選治療方法。
●哪些腫瘤適合介入治療
14年前,陳先生的左側腎臟里長了腫瘤,當時唯一的治療是手術切除。今年他又發現右側的腎竟長了三個腫瘤,外科醫生為他進行介入治療,目前患者狀態良好。
這種病例很少見,一般介入治療的患者多數是中晚期的癌症,所以患者的首診比例並不高。到底哪些病人適合做介入治療呢?最具代表性、病例最多的當然是肝癌,目前認為臨床發現的肝癌只有10%-15%的患者有手術切除機會,對於無法切除的肝癌,經介入治療可爭取腫瘤縮小再進行手術切除。而子宮肌瘤的子宮切除術大多數病例已經被介入療法所取代,保全了子宮。能做介入的腫瘤範圍很廣,對於放療、化療失敗、術後腫瘤殘留、轉移、復發等都可以採用介入治療。
●介入治療不可濫用
目前行業內部並沒有出台介入治療准入制度,再加上經濟利益的驅動,大大小小的醫院都在開展介入治療,技術水平卻良莠不齊,尤其是一些醫療機構沒有遵循科學的臨床診療規範,濫用介入技術,給患者造成嚴重的後果。
做介入治療首先醫療設備要達標,比如做腫瘤血管性介入治療,必須要有DSA造影機這樣的設備,只有這樣才能很好的定位和顯示治療目標。另外,醫生的技術水平也至關重要,比如在肝臟介入治療中,膽囊動脈很細小,沒有經驗的醫生可能會把膽囊當作腫瘤進行栓塞,造成膽囊壞死、穿孔,後果非常嚴重。
關鍵字:#腫瘤介入治療雖好但也不要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