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抗癌利器—基因靶向技術。
廣州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王遠東教授介紹說:“基因靶向技術的出現讓我們手上多了一種對付癌症的利器。基因靶向治療在臨床的應用,讓一些接受傳統放、化療無效的病人看到了希望,使不少癌症患者的生存期得到了延長。”更關鍵的是,由於靶向治療對付的只是癌細胞,基本不傷害人體的正常組織,因此患者在治療過程中的痛苦程度明顯降低。因此,在很多腫瘤專科醫生眼中,靶向治療是一種不僅讓癌症患者活得更長,而且能讓他們活得更有質量的方法。 “基因靶向治療技術獲得諾貝爾獎,確實當之無愧。”陳金城和王遠東不約而同地發出了一樣的感嘆。
雖然馬里奧·卡佩基等三位讓基因靶向技術誕生的科學家,直到今年才拿到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但這項技術實際上早在五六年前就已經進入了中國的腫瘤臨床治療,並讓很多癌症患者受益。今年62歲的陳細妹(化名)是廣東肇慶人,5年前,她在當地醫院被診斷患了晚期肺癌。 “當時醫生看著我母親的肺部CT掃描結果,搖著頭告訴我們做好最壞打算,因為癌症已經到了晚期,手術、放、化療都已經不能做了。”陳細妹的小兒子李先生對記者說。然而,陳細妹的幾個兒女都特別孝順,他們不想就這樣眼睜睜看著母親離去,於是一家人又帶著母親來到了廣州求醫。在廣州某三甲大醫院的呼吸科,一位醫生告訴他們,按照國內當時的治療水平,陳細妹的病確實沒什麼好治的了,但當時美國和英國已經研製出了一種抗癌的新藥,口服,效果很好,而且病人吃了也沒什麼痛苦,不會出現放、化療後的劇烈副作用,建議他們想辦法找渠道自己購買這種藥。 “後來,我們通過一些在香港的親戚找到了這種藥,很貴,一天一粒,每粒要500多元。”李先生說,但為了救母親,他們兄妹幾個咬咬牙,買了。 “但神奇的是,這種藥的效果幾乎真的就是立竿見影:之前整夜咳嗽得無法入睡的母親,咳嗽明顯減少,可以睡覺了,而且胃口也好了很多,整個人的精神狀態大為改善。”三個月後,李先生帶著母親回醫院檢查,“醫生看著母親的CT片,驚訝得差點說不出話,因為腫瘤不僅被控制住了,而且還縮小了!” 5年過去了,當初被判了“死刑”的陳細妹如今還活著。記者日前見到了在醫院複診的她,精神很好,說話中氣十足,很難想像她曾經是一位晚期肺癌病人。靶向治療讓腫瘤患者生存期延長“其實,陳細妹服用的就是一種靶向抗癌藥物。”廣州醫學院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主任王遠東教授介紹說,而這種藥物的研發基礎,恰恰就是獲得了諾貝爾獎的基因靶向技術。 “基因靶向治療技術是治療疾病的一種新途徑,是個大方向。”王遠東說,“馬里奧·卡佩基等三位科學家之所以獲得本屆諾貝爾獎,就在於他們的研究為基因靶向治療技術奠定了基礎,造福著世界各國的患者。尤其是腫瘤患者。” 據了解,基因靶向治療在中國已經開始了五六年時間,這項技術將成為藥物治療癌症的一個主要方向。如果說,陳細妹當年獲取靶向藥物的途徑多少還有點“不合法”,那麼現在在中國,基因靶向治療的發展已經往前邁進了一大步。如今,很多癌症都可以通過靶向治療:肺癌、肝癌、乳腺癌、淋巴癌、腸癌……有研究表明,在接受了靶向治療的患者中,超過50%的生存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延長,生活質量得到了提高。而據了解,目前的靶向治療藥物不再局限於靜脈注射,還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口服藥物,病人無需再天天去醫院,自己在家裡服藥就可以了。除此以外,靶向治療已經被美國和中國的癌症治療指南列為二線用藥。這對於無數癌症專科醫生來說,等於手頭上又多了一種有力的武器。 “以前,面對一些化療後復發的病人,我們確實很無奈。但現在有了靶向治療,我們就可以’變被動挨打為主動進攻了’。”一位腫瘤專科醫生對記者說。據統計,目前在腫瘤專科醫院,大約有20%的病人在接受二三線治療時採取了靶向治療法。基因靶向治療到底是什麼?然而,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基因靶向治療仍然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它到底是什麼呢?最近,卡佩基獲獎的消息讓他執教的美國猶他大學成了世人矚目的焦點,在學生們的眼中,卡佩基教授不善言辭,手裡總是握著一支鉛筆。他常常用鉛筆,把自己的想法用一些線條或雜亂的字母在紙上表示出來,並稱其為“信手塗鴉”。早在1977年,年僅40歲的卡佩基在他的猶他大學分子遺傳實驗室裡,就把他對“基因靶向敲除技術”的設想用鉛筆“塗鴉”到紙上。卡佩基的想法最初看似天馬行空,匪夷所思。他認為人體有數万個基因,重大疾病如癌症、高血壓、糖尿病等的發生,就是由於某個基因發生了變化的結果。如果能準確找到發生了變化的基因,再有針對性地將這部分基因“敲除”,就可以使它失去某種生物學活性,不再致病,從而治愈各種頑症。簡單地說,這就是一種找准了疾病靶點——某個基因,然後再將其清除的治病方法。 1987年,卡佩基開始在實驗鼠身上應用他發明的基因靶向敲除技術。 1989年,第一隻“基因敲除小鼠”誕生。現在,很多人都津津樂道於卡佩基從瑞典國王手中領取諾貝爾獎時的輝煌,只有和他一起奮鬥過的同事最清楚,卡佩基為此用掉了多少鉛筆。熟悉他的人都笑稱,他是用手裡的鉛筆敲掉了小鼠的基因。基因靶向治療:找准了目標才發子彈。 “我們目前所採用的基因靶向治療技術,就是在卡佩基這個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王遠東解釋說,以往,一提到癌症治療,人們聯想到的首先就是手術,然後就是放療和化療。 “這三種傳統的方法對付癌症無疑是有效的,但同時也意味著巨大的痛苦。”在王遠東的臨床治療經驗裡,被這些治療折騰得“生不如死”的例子多不勝數。 “這些傳統治療方法中,手術是創傷性的,放化療是毒性治療,在殺死癌細胞的同時正常細胞也不能倖免。因此患者遭受很大的身體痛苦。” “而基因靶向治療恰恰與此相反,它是找准了目標(癌細胞)才放子彈的。”王遠東把癌細胞的生長機制形像地比喻成一輛汽車,“汽車的發動需要很多的通道,癌細胞也一樣,它的生長中有很多關鍵的’節點’,例如一些酶、蛋白質、受體等,而靶向治療的藥物,就是找准了癌細胞生長中的這些節點來打擊,以此來阻斷癌細胞的生長。”正因為把目標找准了,所以靶向治療不會傷及人體其他正常組織,患者也就不會再有那麼多痛苦的並發症。事實上,記者在採訪中接觸的多位正在接受基因靶向治療的患者,他們都活得和正常人沒有明顯的差別。今年76歲的周大爺被查出結腸癌。 “醫生給我用了一種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靶向治療藥,我吃了兩個月,腫瘤消失了,而且我能吃能睡,差點就忘記自己還是個病人了。”周大爺的樂觀,確實很難讓人將他和癌症扯上關係。不一定要把腫瘤“趕盡殺絕” 最近,記者從哈爾濱第十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上了解到,醫學界現在對晚期癌症的治療思路已經改變。以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為例,醫學界如今並不主張把完全消滅癌細胞作為目標,對於那些接受標準化療方案無效、身體無法耐受化療或者治療成功後復發的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必須採用二線治療方案。而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的二線治療著重於控制腫瘤,使之不再增大,也就是讓患者帶瘤生存;同時,治療的目的不僅要延長患者的生存期,還要提高他們的生存質量。在手術治療上,不少醫生也改變了以往非得對腫瘤“趕盡殺絕”的觀念。 “尤其是對一些年紀較大的晚期腫瘤患者。”王遠東說,他幾年前曾經收治過一位70歲的晚期癌症病人。 “當時,他已經無法開刀做手術了,於是我對他採取了微創消融的方法,通過熱療的原理,只要小小的一個切口就能把腫瘤殺死。”手術後,病人出院了,在之後的10年裡,這名病人的腫瘤一直有復發,但王遠東一直沒有給他動大手術,而是通過18次的消融微創治療來幫助他對抗癌症。如今,這位老人已經80歲了。 “從查出晚期肺癌到現在,他足足活了十年。而且由於他一直沒有接受創傷性很大的治療,所以這十年他不是在無休止的痛苦中度過的,而是活得很好,質量也很高。” 基因靶向治療仍然有遺憾當然,目前所應用的基因靶向治療還並不十分完美。首先,對於廣大普通老百姓來說,基因靶向藥物價格比較昂貴,一些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藥物,每月的費用需要1.6萬~2萬元,而治療肝癌的藥物每月費用更高達4萬元,還有治療乳腺癌的藥物,一支針劑的價格就是2萬多元…… 其次,並非所有患者對這些藥物都敏感,也就是說並非所有患者使用這些藥物都有效。第三,部分患者在使用了靶向治療藥物到一定階段後,腫瘤還是會復發的。而且當腫瘤復發後,再使用同類藥物可能會無效。還有,靶向治療藥物雖然副作用大大降低了,但個別患者還是會出現皮膚皮疹等問題。據了解,針對這些問題,目前醫學界正在做進一步的研究,例如如何通過與手術的配合來降低患者服藥後腫瘤的複發率,如何與傳統的化療藥物配合使用等等。此外,有消息人士透露,個別基因靶向治療藥物有可能將價格調低,而且有希望能被納入醫保藥品目錄。
關鍵字:#抗癌利器基因靶向技術